催生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地理環境教育博物館暨防災教育館可行性探討研討會(12/16截止) | 環境資訊中心

催生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地理環境教育博物館暨防災教育館可行性探討研討會(12/16截止)

2011年12月11日

地點:佳冬鄉塭豐社區老人活動中心(屏東縣佳冬鄉塭豐村塭田路206號)
主講:發表人:葉正洋 計畫主持人;與談人:丁澈士 教授、陳嘉晉 建築師
主辦:財團法人崇義文化教育基金會
承辦:屏東縣佳冬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
協辦:塭豐、燄塭、六根、賴家、大同、羌園等社區發展協會

報名:12月16日(星期五)17:00截止
聯絡人:葉正洋
電話:0989603718
E-mail:ludue888@gmail.com

活動說明:

【楔子/緣起】

  依據民國95年測值,佳冬鄉累積下陷量達3.24公尺,居台灣之冠,且地層下陷之中心為--燄塭村海埔地區;因此,提供一處認識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地理環境教育的良善場域,已經不是「未雨綢繆」,而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關於佳冬、林邊等地區發生地層下陷之原因,事實上為下列二項:

(1)總體屏東平原地下水資源利用之分配管理整合失調。

(2)本地區位處於屏東平原最南端的林邊溪出海口,是屏東平原之最低處。

 在總體屏東平原(或林邊溪流域地區)地下水抽用量(含工業、民生、農業及養殖等用水)超過地下水補注量的情形持續發生時,位於最下游之沿海地區因為地層結構較為鬆軟,地勢也最低,地層下陷演生之問題,包括排水問題、土壤鹽化、海水倒灌等,首先遭殃的就從沿海低窪區開始,發生於此。

  長久以來,本地區養殖背負著引起地層下陷的罪名,但事實上,工業用水、民生用水、農業用水全部也都使用地下水。另外造成本地區地層下陷問題--日本時代的遠因,也有很大的影響:從日本時代,因國際糖價上揚,日本政府決定擴展台灣製糖工業之規模。根據《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史》的記載,林邊溪扇頂端萬隆製糖農場及力力溪扇頂端之大响營等製糖農場之開發,共為製糖會社增加了約4200甲的土地,當時被稱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堪稱為括荒工作的里程碑。但事過境遷,其因為經濟開發、築堤改變林邊溪、力力溪河道、行水區、水文與自然環境之行為,致影響上游區地下水入滲及補注之結果,到頭來百年後還是要下遊地區來承受。

  面對地層下陷、極端氣候、災害常態化時代來臨,養殖風險加大等等危機,本地區的長期重建,後續如何運用在地特色,組織與結合相關資源,創造在地就業機會、開發在地產業,會是因應本地區特性,後續生活重建、產業重建及文化重建等不可忽略的重要工作。

  從他山之石經驗,地方文化成為地方經濟再生的主要策略。觀光旅遊包括運輸、住宿、餐飲、遊憩與旅遊服務,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也是最主要的就業機會供給者,因此觀光活動被許多國家視為經濟救星,不但創造收入,也有助於解決失業問題。

  爰此,有必要在「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於101年8月底(法律適用停止)前,規劃(1)「催生屏東平原地層下陷地理環境暨防災教育博物館可行性探討」及(2)「佳冬鄉推動文化觀光之策略與方法」二大主題,擬邀請產、官、學及社區前賢等,齊聚共同研商,更熱切邀請關心佳冬鄉發展的在地團體、青年、領袖,出席這場集體的對話。

詳情請見(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