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與社會研究系列演講》災難過程中崛起中的草根媒體— 以台灣莫拉克颱風重建為例 | 環境資訊中心

《災難與社會研究系列演講》災難過程中崛起中的草根媒體— 以台灣莫拉克颱風重建為例

2012年02月24日

2012 年春季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災難與社會研究系列演講》

時間:2012 年 3 月至 6 月第一個星期一中午 12:30~14:00
地點:臺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會議室

- 3/5 (一)  洪貞玲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災難過程中崛起中的草根媒體—    以台灣莫拉克颱風重建為例

- 4/2 (一)  春假周放假一次

- 5/7 (一)  周桂田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複合性災難治理與風險治理機制之建立

- 6/4 (一)  丘延亮博士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報名網址:http://cards.ntu.edu.tw/gcrc/reg.php

詳細內容:

從崛起中的草根媒體反省臺灣新聞教育—
以莫拉克風災災後重建記錄為例
講員:洪貞玲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時間:2012 年 3  月 5  日,12:30~14:00
地點:臺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會議室
演講大綱  
本次演講以 2009 年臺灣莫拉克風災的災後報導作為分析對象,從臺灣的新聞媒體環境轉
變作為背景,分析該風災相關的災區報導、救災行動、災民抗議災後重建等新聞,從中檢視
臺灣新聞對於社會重大議題的回應常流於主流媒體的即興報導,對於資訊的傳播多有缺失,
並充斥不實報導。
因此台大新聞所團隊發起災後紀錄相關計畫,與莫拉克受災地區(屏東縣泰武鄉)相關的
獨立組織、非營利組織、學界合作,透過田野調查、媒體教育訓練,達成庶民觀點的災區重
建報導,並培訓當地的媒體記錄工作者,以提升災區弱勢族群的媒體權利,促進當地公民發
聲與對於地方的認同感,弭平資訊落差,進而達成傳播的草根賦權。並以此經驗反省新聞典
範的轉移過程,透過消除媒體專業,形塑出跨文化、包容弱勢族群的公民新聞環境。
講員簡介
洪貞玲博士任教於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研究專長為傳播法律、廣電政策、數位落差、
傳播政治經濟學,研究興趣包括全球化與傳播、資訊傳播政策,近期針對災區、偏鄉的科技
落差、公民新聞議題等亦有關注。

學術召集:陳正平教授、簡旭伸博士
行政聯絡:陳盈蓁小姐 (02-3366-5082)
王禎琴小姐 (02-3366-9438)
報名網址:http://cards.ntu.edu.tw/gcrc/reg.php

複合性災難治理與風險治理機制之建立
講員:周桂田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時間: 2012年 5  月 7  日,12:30~14:00
地點:臺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會議室
演講大綱  
本次演講以臺灣戰後步入現代化下的風險社會作為背景,講者以包括台灣在內的
近年之幾次大型災難以及複合性災難為個案,反省現代化的國家風險治理之機制之運
作與困境。
講者指出國家在科學不確定的情況下面臨到新的政治典範以及科學典範轉移。不
同於以往以技術官僚參與的政治類型,複合性災難治理必須強化風險溝通,充分揭露
資訊,擴大公眾參與,以取得治理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風險政治也促成公民社會的浮
現,公民社會與利害關係人在新的風險政治中應提出風險論述,積極參與複合性災難
治理,以維護人民基本權利與國家安全。
講員簡介
周桂田教授任教於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研究專長為風險社會學、全球化、
科技風險、科技與社會、永續發展、科技決策與治理等,近期針對災害、風險治理亦
有相關著作發表。

莫拉克颱風災害重建治理中的天災與人禍—
一個原住民抗爭的觀點
講員:丘延亮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時間: 2012 年 6  月 4  日,12:30~14:00
地點:臺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會議室
演講大綱  
本次演講從災害社會學的角度切入,以莫拉克風災後的原住民地區安置議題作為研究個
案,指出該次天災實則反映出權、勢、財、技的硬實力結盟而成的人禍,即政府、慈善團體、
資本、技術官僚在災害救援與部落重建過程中,忽略在地文化與居民生活慣習,因而造成受
災居民對於政策的不滿與軟性抵抗。
從四個地區抗爭的個案中,研究者逐漸形塑出的政治、社會過程提供災後重建議題的反
省論述,同樣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臺灣民眾對於後極權政權的不滿,以及新歷史主體凝聚的
可能性,對於過去、現在與未來臺灣的社會運動亦能有所參照。
講員簡介
丘延亮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專長為工業人類學、文化研究,對於
香港、臺灣的社會運動、知識社群亦有持續關注。近期針對災區、弱勢族群對於政府、慈善
團體的治理與抵抗議題亦多有觀察與相關著作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