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淤泥變水泥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水庫淤泥變水泥

2006年05月11日
作者:顏聰、陳豪吉(中興大學教授,中華輕質骨材協會理事長、秘書長)

日前傳出中國將禁止砂石出口的消息,一度造成國內營建、砂石業者恐慌,醞釀砂石和預拌混凝土價格調漲。

向外採購砂石,就天然砂石資源不甚豐富的台灣而言,其實是必然之舉。面對這個問題,我們認為開源是最根本的做法,所以經濟部即時提出穩定砂石供應的對策,規劃因應方案,是正確的做法。不過,依據砂石公會的調查估計,台灣各地河川須作疏濬的砂石量約有2億立方米,只能供應台灣營建工程2~3年之需。

從疏濬河川淤積取得砂石料的作法上,我們想到另一個同質的方案,就是浚渫水庫淤積,一樣可以取得豐富的砂石材料。

根據水利單位調查,目前台灣70座重要水庫都有淤積問題,總淤積量高達約4億7000萬立方米。過去水庫清淤工作之所以未見全面積極施行,據知主要是因清除所得淤積物中的淤泥,難以有效利用或處置。如今,中興大學土木系教授已與多所大學教授合作研發以水庫淤泥燒製輕質骨材,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及國科會的支持下,成功利用10多座水庫淤泥再生製造成輕質骨材,並建立輕質骨材混凝土的產業化應用技術,以及訂定標準規範。

以水庫淤泥燒結所得輕質骨材,內部多孔隙,表殼層堅硬,質輕而具有適當的強度,可製成輕質混凝土;另外,也可應用於園藝植栽上。由於輕質骨材混凝土具有質輕、耐震、隔熱、耐火等優點,在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早於20世紀初即開始製作輕質混凝土,使用於結構與非結構工程用途上。

應用輕質混凝土於建築上,可提高房屋隔熱性、減少能源消耗,正是「綠色建築」的有效發揮。再者,利用水庫淤泥燒製輕質骨材,不僅得以大量消化淤積物,增加水庫蓄水量,還可充實砂石資源不足,可謂一舉多得,意義重大。

過去多年來,對於水庫淤泥輕質骨材的開發製造和推廣應用,雖然有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持續大力推動,已引起業界重視,而有意投入輕質骨材產業,但於輕質骨材工廠用地取得及設廠申請上卻遭遇重重困難。因此,我們鄭重呼籲,政府能早日宣示全面進行水庫清淤,並開放水庫地區設置輕質骨材產製工廠,輔導業界發展輕質骨材產業,庶幾可有助於解決砂石短缺問題,更能延長水庫壽命,提升蓄水功能,並帶動我國營建工程落實應用輕質骨材混凝土,朝向「綠色建築」發展。

原載於2006/5/7《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