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籍中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及運用
物種的美麗新詮釋
上述的各種典籍中,最為人熟知且能朗誦上幾句的,非《詩經》莫屬了;其中幾首描述愛情的詩句一直傳頌至今,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鳥禽的合鳴喻男女追求情愛;而「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則是以桃樹的生態祝福出嫁的少女婚後生活和諧美滿;另一首「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乃以蘆葦的生態傳達相思之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述說著男子出征與歸來間物候變化所傳達的離情與感嘆;這些都是藉著描述動植物生態間接地反應生動的愛情。
在中國文學中最早以動植物描繪出美女影像圖的經典之作就是〈衛風‧碩人〉中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其以柔嫩的初生白茅、天牛的幼蟲、瓠瓜子、蟬的方首、蛾的觸鬚等形容女子的美貌與姿容,真是傳神的物種美麗新詮釋,這該是世上生物多樣性的文學應用中最佳的詩篇了。
《詩經》中對植物應用描述最多的,係以採集食用為主,這些植物多以草本為主,計採集有30多種植物。如: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于以采蘋?南澗之濱;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采葑采葑,首陽之東。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除了採集外,對於植物的生態習性也多所描述,如:「山有榛、隰有苓、牆有茨、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陽,中谷有蓷、彼深之陂有蒲有荷、有蕑、有菡萏,南山有杞、北山有李,南山有薹、北山有萊……」,反映出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植物生長。《詩經》中記載的動植物除可作為了解當時的民俗生活飲食習慣外,亦顯示該區域的動植物分布與生態且可對應於早期的氣候環境。在〈豳風‧七月〉中有大量物候方面的記載,如: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八月萑葦,蠶月條桑。
七月鳴貝鳥,八月載績。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
八月其穫,十月隕籜。
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六月食鬱及薁,七月烹葵與菽。八月剝棗,十月穫稻。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這些因應時節所描述的生活作習,正顯示出動植物與氣候月令間密切的關係,而以詩歌的方式呈現,讓庶民與孩童都能朗朗上口,成為日常生活依循的美麗寫照。
生物寓言與人生哲思
在古代諸子百家中,最擅長以自然現象為寓言反映人生百態的當以莊子為不二人選了,其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也是極為了不起的自然觀察家;他引用了許多動植物生態為題材,將之發揮至人生哲理上,實為非常難得的生物哲思。在莊子書中的大部分篇章常以生物為譬喻,如:
〈逍遙遊〉篇中取譬於鯤鵬與蜩鳩為大知與小知之別;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相對於處南之靈龜、上古之大椿喻小年及大年。
〈齊物論〉篇裡猴子的朝三暮四;莊周夢蝶。
〈人間世〉篇裡的螳臂擋車;以大櫟樹喻無用之用。
〈大宗師〉篇裡的「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秋水〉篇裡以「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喻時空的差異性。而同篇中亦並以鳳凰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喻於鴟得腐鼠間的食性差異。此篇中更為人所知的即是其與惠子間的對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
〈山木〉篇裡有名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以大自然的食物鍊喻物類只顧眼前之利忘了背後之禍。
〈知北遊〉裡說道是無所不在,在螻蟻裡,在稊椑裡。
〈外物〉篇裡「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此外,柳宗元寫的寓言「黔驢技窮」亦頗為人知,其另一篇<蝜蝂傳>正符於現今社會貪婪之狀:「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卯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茍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此喻人貪得無厭,又思高位,終必不會有好下場;而蝜蝂即是草蛉的幼蟲「蚜獅」,以一種綿蚜蟲為食,其善於偽裝,常將周遭的垃圾負於背上,遇有動靜即停止不動,以欺天敵。古人早已觀察到此種現象,而引以為喻。
古人對大自然的觀察雖有獨到的見解,但亦有謬誤處,如:《詩經‧小雅》中的「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古人觀察到蜾蠃蜂會背負著螟蛾的幼蟲回穴裡,過一陣子,小蟲會化為幼蜂,以為此蜂善於教化而使之相似;實則係此蜂以螟蛾幼蟲餵養其子,古人不察,猶稱呼養子為螟蛉子。
而在《晏子春秋》的「橘逾淮為枳」裡,就觀察到植物及環境與演化的關聯性:「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雖然近代植物分類將橘與枳歸為不同種,其葉也不同,但此觀察與寓言的運用是現代人所望塵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