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學】息壤、鳴砂、鎘土、冰棚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生態文學】息壤、鳴砂、鎘土、冰棚

2003年05月25日
作者:白子易(朝陽科技大學環工系助理教授)

前言:環境破壞,不僅是台灣特有的議題,更是全球共通的問題。所以本文有四段文字,分別以「息壤」、「鳴砂」、「鎘土」、「冰棚」等四種事物來描述台灣、全世界環境受人為破壞的情形。其中,「息壤」藉大禹治水的古神話,對目前人類為經濟開發而與河爭地的現象提出質疑;「鳴砂」乃描寫人類盲目變更土地地形、地貌、植被而造成土地變化的愚行;「鎘土」則是台灣名揚國際的著名公害個案;「冰棚」則是在地球南端靜佇千萬年的冰山,百年來默默承受人類文明造成之溫室效應而崩潰的驚悚景像。人類的文明雖然為人類的歷史寫下輝煌的一頁,也為人類生活提供絕對的舒適便捷,但相對地,也給地球-我們所居住的大地-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

息壤

遠古的年代曾經有駭人洪水。據說,是由於人類行為違背天帝意旨,引起天帝震怒而發動洪水打算消滅人類。

那時候,洪水滔天,淹瀰九州。蛇虺等毒物流竄在潮濕陸塊之上,蛟龍等噬人的巨獸潛奔於浩蕩濁流裡。巨木高聳矗立,裝飾蠻荒大地,藤蔓糾結盤繞成淵藪,提供飛禽、走獸、爬蟲絕佳棲所,深邃的蔓草樹影中,往往透藏著一雙雙綠熒熒危險的眼光。人民的住處,被迫隨著洪水遷徙,來不及躲逃的,就成為蛇虺魍魎裹腹的食物。於是,潮濘的泥土烙印雜沓的獸蹄鳥爪,混合血跡、殘肉,遍佈四方,人們墮落於無盡的絕望。

有一位大神看不過去,因為,人類哀嚎如刀絞割他的心。於是,他聽從鴟鳥及烏龜的建議,由他的祖父「天帝」那盜取可以止抑洪水的「息壤」。天帝的息壤是神奇寶物,只要那麼一丁點,就可膨脹千萬倍而阻擋水流。大神鯀的神奇土壤發揮效用,漸漸地,洪水消退了,人們恢復生計,大神鯀也在辛苦後露出笑容。然而,好事多磨,這件盜寶的滔天巨案被天帝所知曉,封建父權社會結構下族老的忿怒是要人命的,擁有七情六慾的天神自然也無法免於這種情緒思維。

天帝痛恨子孫的背叛,更痛恨人類的殘喘,於是,他派出麾下最狠毒的殺手「祝融」,格殺鯀於羽山。洪水又回來了,來得更兇猛、更具毀滅性。人們再度陷落於無窮的哀愁之中,悲傷自己的不幸,更悲傷大神鯀的殞命。

希臘神話中,也有一位盜寶救人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他由天庭盜火給人類,而被天帝宙斯(Zeus)綑綁於高加索山的巨岩之上,讓大鷹每天啄食他的肝臟,讓風雪沁漬他的皮膚,讓烈日炙烤他的血肉。殘酷的刑罰日復一日,最後,一位人間的大英雄赫克利斯(Herculus)將他由無止盡的酷刑中解救出來。盜土神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大神鯀最後也由他的兒子「禹」還原回到人間,以償還他的遺憾。

這段神話一直是學者討論的焦點。從鯀的角色、息壤的材料、鯀最後的去向到鯀和禹治水策略的比較,都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觀點,其中,鯀和禹的治水策略,則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教材。人們習慣將鯀的治水策略稱為「圍堵」,將禹的治水策略稱為「疏導」,且咸認為因勢利導的「疏導」策略遠較忽視水性的「圍堵」策略高明。然而,人們是否真正了解寓藏於神話中的教訓?

1995年1月,荷蘭降雨量飆至往年2、3倍,萊茵河決堤,25萬人被迫離家避難;5月,中國南部大雨奪走一千多條人命,號稱最穩定的長江歇斯底里地掀起20世紀以來第2次大災難;7月,中國大陸東北部發生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黃河河水幾近乾涸,8月驟降的水患卻改寫本世紀黃河災禍的紀錄。1996年8月,賀伯颱風降臨太平洋西南岸的蕞爾小島台灣,為台灣帶來百年難得一見的洪水,更鑄下嚴重傷亡。1997年10月,連續豪雨之後,瓜地馬拉南部及太平洋沿岸地區成為汪洋一片,至少7人死亡,另有好幾千人被迫離開家園。同時,大雨使得巴西南部幾個省,發生近年來最嚴重水災,尤其是里歐關德索省,有3600戶住家被迫撤離。巴西和阿根廷邊界的烏拉圭河水位竄到滿水位,災區水位更高於警戒線13公尺,烏拉圭河上的烏拉圭亞納大橋,幾乎被洪水吞噬。1998年1月,秘魯首都利馬飽受大雨帶來的水災之苦。這場雨是有紀錄以來,出現在此時節的最大暴雨,導致兇猛的山洪爆發,許多房舍被土石流沖走...

人類與洪水大戰幾千年,結果洪水一場比一場猛烈,損失一次多過一次;幾千年前的「息壤」策略已宣告失敗,幾千年後的人類仍以加高堤防、築壩等方式圍堵洪水,甚至與水爭地以獲得更多土地。那麼,洪的降臨究竟是天帝的狂怒亦或是人為有意、無意所帶來的災難,便難以釐清了。

鳴砂

砂也會發聲。

羈旅於沙漠之中,彷彿航行在遼闊無際的沙海。堙蕪的古城、虛無的海市蜃樓、客驛的綠洲、淒厲的沙暴、夢中隱約的駝鈴,為航程切割出粗獷、寥闊的景色。豪放的景色佇立幾千年。在滾滾黃沙內,曾經往來殺氣蒸騰、雪衣銀戈的鐵騎;曾逃遁丟盔棄甲、負傷累累的殘兵;也曾絡繹流通各種貨物的商賈;更埋藏無數貪慕名利或無辜的白骨...

往來這條貿易要徑上形形色色的旅者,都會經過如一彎新月的綠洲,環抱綠洲的,則是綿亙南北的沙山。沙山由流沙堆砌而成,沙峰是驚豔的曲線,山脊彷彿反躺的利刃。大自然的神奇,就展現在這兩座綿延約20公里的沙山及新月形的泉水之上。沙山沙粒細微滑膩,南山北坡凸出,北山南坡凹進,這種地形已註定吹進泉區的風沙的行為。風沙沿泉水四週的山坡作離心上旋運動,就像盤旋飛舞的蛟龍般將山坡下的流沙捲颳向上,拋向山峰另一側。所以,沙永遠吹不進泉區,而沙山與泉水就如此共存了千萬年。

通常,當旅人徜徉於這一片被莽蕩黃沙擁抱的綠洲之中時,可聆聽到細膩的低吟。低吟時而是快樂如天籟的節奏,有時又有如絕望悲傷的啜泣。但狂風吹襲沙山,空氣強烈激盪而轟然作響,於是,旅人聽到的聲籟總是如千軍萬馬鏖戰的金鼓齊鳴,更如同九天之外的鬱雷滾動。

科學家對沙鳴的行為,進行許多科學實驗,證實沙的的鳴嘯,主要是由於非晶體二氧化矽凝膠體在沙粒表面形成膜,加上沙粒粒度均勻、沙山坡度約32度、水分含量的臨界值約0.3﹪等自然環境條件互相配合,始發生的現象。

雖然科學證據已充份解釋沙鳴的現象,然而,人們卻寧可相信古老的傳說。流佈大漠的傳言,是說有一條蟄伏於黃沙之中的巨龍,冥冥中操縱土、水、火、風的運行,當然也包括沙的聲響。傳說畢竟是傳說,無關是真是假,但傳說一直是夢的最佳佐料,更為鳴沙的傳奇增添幾許風味。

突然有那麼一天,橫臥沙中的潛龍卻不長嘯了。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是范仲淹「靈鳥賦」中的兩句話。古人認為人生於世,特別是知識份子,應該對不符合公義的事發出不平之鳴。自然界的能量流動,也透過繽紛的型式加以渲洩,如熱能、如風能、如聲能,最後達到平衡。鳴沙,就是自然界對能量不平衡所產生的「不平之鳴」。

大地潛龍的「不平之鳴」,在向萬里青空長嘯幾千萬年後,卻連喑嗚都不見了。人們在背負歷史責難的壓力下,焦急地尋找潛龍瘖啞的原因,後來赫然發現,原來是人們以異想天開的「環丘造林」方式,在泉水外圍栽植大面積的楊樹林。盤根錯結的楊樹林彷彿刺進大地的利劍,直搗巨龍心臟,釘牢龍足、龍尾,龍被人類愚行折騰得奄奄一息。於是龍啞了聲音,龍不再長嘯了。

大自然的神奇就在於它幾千萬年來自然演替,而形成冥冥中的規律。人類總是天真地認為可用人工的方式改變自然,並進一步控制它,然而,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 

鎘土

夜黑,大多數的人們已入眠,並沉浸在酣甜的夢中。然而,仍有許多人們通宵達旦地辛勤工作著,飲食業、營造業、工業﹒﹒﹒許多工廠在夜深人靜之時,依然燈火通明活躍地生產,這是資本主義殘酷競爭下不得不的行為,人工、設備、原料、時效,每一樣都是面對競爭時不可或缺的條件。

就在資本家想盡辦法節省成本以提高產品競爭力或謀取更多利潤的時候,茫芒夜色提供絕佳掩護。工廠往往在人聲闃靜的深夜,無聲無息地釋出大量廢水。廢水是土地、河川洗滌不淨的夢饜,濃稠的化學毒物彷彿魔種,緩緩流過河床、土壤,溶入無邊無際的水體,滲透土壤顆粒,如死神的視線緊緊繫住水分子、土壤分子,轉化水體為無生命的冥河,蛻變土壤為死神的煉獄。

物種繁雜的重金屬污染物中,鎘是具相當毒害的一種。鎘通常來自煉鋅、鋅礦加工、電鍍、礦石等工業,排入環境後,會使得植物葉片變小或嚴重枯死,斲害植物的生產;對土壤中的微生物,則造成微生物活性降低、呼吸作用減退,影響土壤內營養物質的循環;同時也會殺死如蚯蚓等土壤動物;然而,鎘毒害影響最鉅的,莫過於其容易為作物吸收的特性。

許多重金屬污染物,對植物的毒性高於對動物的毒性,植物往往先被毒害死亡。鎘卻不同,其對動物的毒性高於對植物的毒性。植物吸收相當數量的鎘後,仍不見任何異樣,於是,在無法得知植物是否受鎘污染的情況下,這些受鎘污染的生產者,就被消費者食用而進入食物鏈循環。如此一來,鎘就累積於各級消費者體內、在環境中無限制地流佈。

台灣地區曾發生農田受鎘污染的事件。擁有這些受到鎘毒害土地的農人,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仍耕種許多年,一樣插秧、除草、施肥,一樣收割、出售。潛伏於稻米中的鎘,就這樣進入人體;販售的管道沒人清楚,米一包接一包地被買走,最後,不知道有多少人吃進這種「鎘米」。「鎘米事件」成為台灣著名且羞恥的環境問題。

時至今日,「鎘米」事件仍未落幕,賠償、後續的土壤清理問題仍糾纏不清。鎘依舊存留在農田土壤中,也隨時有進入環境循環的可能;甚至,食用了這些鎘米的人們自身也不知道已吃進了數量龐大的鎘,仍日復一日地生活著、工作著。

鎘是洗滌不淨的夢饜,是濃稠的魔種,緩慢溶入無邊無際的水體,滲透土壤顆粒,更無聲無息地侵人人體,破壞人體的細胞、組織、神經,更像死神的視線,眈眈準備伺機奪命... 

冰棚

一片遼闊無邊的白色,橫亙在凜冽的地球南端。

白色大陸,跨越了寒武紀、奧陶紀、白堊紀、侏羅紀等幾十億年的地質刻劃,在淒冷中屹立到20世紀。19世紀以前,這個雪世界尚未登錄人類足跡,只有帝王企鵝、阿黛利企鵝等生物生活在陸地,或與南極魚、藻類、浮游生物等沉浮於攝氏零度以下的冰冷海水裡。南極大陸上,偶而散佈疏落的苔原,在淒冷之中掙扎生存,除此之外,放眼所見絕大多數是雪白的冰灘凍土。景色就是如此單調,有時,高空空氣電離產生極光,彷彿大自然精心設計的雷射,為極地的天空點綴詭譎多變的氛圍。

極地空氣沁冷,冷得彷彿凍結了記憶,甚至連時間都凍結了。這一凍,就將南極大陸凍了幾十億年。即使19世紀之後,首度出現人類足跡,但也由於「南極公約」簽約國制定有關南極洲政策,將南極定位在只供科學研究方面,所以至今南極人煙稀少,僅有各國的科學工作站分佈在廣大南極洲各個被遺忘的角落。雖然南極人煙罕至,且屬於地球上被遺忘的邊陲,可是封印幾十憶年的冰層,卻在遠方極地記錄地球的記憶及人類的活動歷史。

1998年4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研究人員依據衛星照片,指出南極冰棚(又稱冰灘)已經有一大片瓦解,整片冰域隨時可能崩潰。冰棚是環格陵蘭和南極洲的浮動厚冰盤,受冰河和降雪幾千萬年的堆積,某部份厚達800公尺。

這片瀕臨崩潰的拉森B冰棚已產生約40公里長、5公里寬的區域斷裂。一枚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衛星,從遙遠的太空中攝得這驚悚的照片,證實了英國南極調查隊在1998年2月所進行的研究。該研究預測,大小與美國康乃狄克州面積相當,廣達12000平方公里的冰棚正接近破碎。英國南極調查隊發言人認為,這是由於南極半島正歷經區域溫暖化。不過南極大陸其他地區並未同步呈現如此狀況,目前仍沒人知道何以會有這種變化。

早在1997年,世界知名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即發佈圖片疾言呼籲冰棚面臨瓦解。1940年以來,南極區域溫度平均升高攝氏2.5度,區域氣候變化的速度令專家驚訝,有些人把原因歸於全球溫暖化。科學家憂心忡忡地說:「溫暖化趨勢似乎與海冰減少相關。」

工業革命發萌於18世紀中葉,至今不過短短250年。可是,工業革命後,人類奢侈地揮霍煤碳等石化燃料,產生天量二氧化碳。另外,人類又肆虐號稱地球肺臟的遼闊綠帶,綠色面積減少,藉由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成氧氣的機會也減少,嚴重斲傷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二氧化碳流竄於大氣層,形成一道能夠蓄積熱能的特殊屏障,使得地球表面溫度逐年升高。研究顯示,工業革命至今,大氣層內二氧化碳含量成長為1.3倍,溫度則以每百年0.5度的速率攀升。全球的溫度,就在溫室效應的推波助瀾下逐年竄升。

科學家認為冰棚是氣候變化的最佳指標,因為冰棚數十年內就會反應環境變化,而不像其他氣候系統,需要多年或數百年才可觀察到反應。這種觀點令人感到十分可悲,因為,幾十億年恆常不移的冰山系統,居然禁不起短短幾十年的環境衝擊,可以想見,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何等脆弱。

一片遼闊無邊的白色大陸,綿亙在地球南端,跨越了幾十億年的地質刻劃,在冰風暴中、在無限的孤寂中屹立至20世紀。南極大陸默默記憶地球、人類的活動,默默承受人類所帶來的災難危厄,可是,下一次,人類將為南極帶來什麼?

※ 本文「土」獲【『第一屆生態文學暨報導獎』散文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