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之旅》大屯山列 | 環境資訊中心
《陽明山之旅》

《陽明山之旅》大屯山列

2003年09月01日
作者:陳世一

◎大屯主峰

大屯山的名稱由來源自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大洞山社,原來叫「大洞山」,而漢人進入之後,因其山稜看似豬的背脊,而將它改稱為「大豚山」,後來,將其文雅化而改為「大屯山」。

以遠眺的視角來看,我們設若從大屯主峰的東南方附近眺望大屯山,如果發揮一下想像力,不難發現,其實,大屯山的山嶺還真有點像一隻大豬的背脊呢!

當初會叫大豚山,其實是有其形象上的意涵的。

大屯主峰的山形並不像典形的錐狀火山體,可能因噴發時日已久而遭風雨侵蝕而變形。然而,以過去漢人入侵者中的文人或官吏的眼光來看,配合季節變幻的風光,使「大屯春色」曾名列台灣八景之一,而「屯山積雪」亦曾被點名成為大屯八景之一。

很久以前,大屯火山群和觀音山噴出的火山熔岩流曾經在淡水河相遇,形成了後世地理師口中傳言的「獅子頭」奇景。大屯 群峰展的雄渾山勢則被視為「大象鼻」,於是,「獅象撥海口」的態勢於焉在地理師眼中成形,每月初一、十五的大潮也因有活獅子頭在調節,而不致釀成大水為 患。

獅子頭炸掉後,獨留大象孤獨的望著和聽著依然奔馳不停的流水和附近許多老人家議論紛紛而又漸漸輕淡的竊竊私語。

大屯山最原始的大屯山,是約250萬年前從大磺嘴先噴發出凝輝角礫岩和凝輝岩,接著,又流出了兩輝角閃安山岩和兩輝安山岩的岩漿,構成了古老大屯山的主體。沈 寂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後,北方的竹子山亞群在80萬年前首先噴發,70萬年前,大屯山亞群也開始噴發,從古老的大屯山分離出主峰、西峰和南峰,從60萬年前 至50萬年前,大屯山也持續有小規模的噴發,而後逐漸靜止下來。

大屯火山群峰的噴發口大致在主峰、南峰、西峰和中正山之間的凹地,在70萬年前的噴發活動中分離而成三座錐狀火山。

由地下的火山碎屑岩厚度在十餘公尺以內可知,初期的噴發並不激烈,而從火山熔岩的厚度厚者可達幾百公尺則透露出後來岩漿的湧出量相當大。

因為歷經多次的噴發活動,自然造成大屯火山層層疊疊的覆蓋火山碎屑岩和岩漿的地層,在長時期的風雨侵蝕下,終於形成了今天大屯山的面貌。

大屯群峰在清末及日治初期,曾遭到嚴重的砍伐破壞和墾殖活動的干擾,後來,在1920年代開始造林復育,種了很多黑松、琉球松和柳杉,同時留有寬達15公尺的防火線,中間7公尺將草砍除,並定期維護,兩旁則種防火樹種,以防森林火災一發而不可收拾的意外事故。

由於防火線多沿稜線而闢,所以,防火線後來也變成了最方便登山人士行走的登山道了。

登大屯主峰有三條路,從巴拉卡公路的登山口有一條步道和車道,相隔不遠,近乎平行地上到峰頂;從二子坪和大屯西峰、南峰過來的步道在大屯坪相接後,以石階通到主峰。

大屯山頂有飛行管制站從巴拉卡公路登山口上來的石階路,兩旁都是箭竹林,在東北季風狂嚎的季節裡,這個坡面也是當頭迎接風雨的山坡,也因為如此,才造就出適合大片箭林生長的環境。路旁時而可見島田氏澤蘭、野當歸、通泉草、台北蓳菜或山苦等野花草,為單調的行程增添幾許顏色。到了山頂後,軍事管制區域的強烈氣氛使這裡的空氣變得有些凝滯,上面有一個民航局的空航管制站盤踞,使原本自然壯麗的山頂風光失色不少。

上到大屯山頂的車道和步道,在每年5月至7月時,是著名的青斑蝶類聚集吸食島田氏澤蘭花蜜的場所,常形成群蝶飛舞的壯觀景象。

從二子坪登大屯主峰,必須先穿越大屯坪,大屯坪是一片芒草原,其中有柳杉和松樹散布,步道兩旁則種了一些楓香,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淺谷平地,有許多竹雞隱身在芒草間,偶而也會出來散散步,而後再穿越茂密的森林,沿有點陡的石階登上主峰。

在登大屯山的三條道路中,車道是備受愛好登山的朋友爭議的一條路。到底上大屯主峰山頂該不該設車道,或許是一個見仁 見智的問題,然而,開放車道後,車子排放的廢氣和對生態系的割裂,對環境及景觀的不良影響卻是不爭的事實。曾經,有遊客用車載了一堆用具在觀景台上烤肉, 而將木造的平台燒掉一個大洞。

從另一方面來說,太輕易看得到美麗的風景,也使遊客們容易忽略或漠視整個台灣環境正急速惡化的事實,而無法興起珍視自然之心。

從大屯山坪登大屯山,春天常可見到通泉草開花大屯主峰頂的視野遼闊,天氣晴朗時,往西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屯南峰、大屯西峰、面天山三峰並置和在其右平緩的地形中凸起的二子山,往北可看到烘爐山、菜公 坑山和小觀音山等系列山嶺,東邊的七星山以圓錐狀的坐姿穩定地屹立著,南方的山隨山勢漸緩而迎向廣闊的台北盆地,只有寄生火山紗帽山和熔岩流構成的中正山 如守望者般,挺立在大屯火山群的外圍。

秋冬季以迄春季,當東北季風的雲霧壓境時,站在峰頂,時而可感受到翻騰的雲雨從東北方即將到來的洶湧氣勢威嚇,運氣不好時,則會當面迎接越海翻山而來的雨霧的洗禮,當然,最嚴重的其實不在風雨,而在四周的風景一個個沉淪於雲霧中的無奈嘆息。

春秋之際,當鋒面來襲時,雲霧不若東北季風如此龐大,時常雲霧是一片片的來,當雲霧經過之後,下降為雲海時,白色雲霧掩蓋住的人工化雜亂和塵囂,就對比的凸出了一個個站立在雲端上的漂渺山形了。

◎大屯西峰

大屯西峰是一座錐狀火山,形成時間約在70萬年前,也是由古老大屯山的裂隙中冒出來的。

大屯西峰峰頂由於座落在群峰之中,而高度也未見突出,所以,時常被埋沒在群峰之中而沒有聲音,如果我們從北投地區往東北方看,如能找到山形較特殊的面天山,往右邊數第一座被夾在群峰中的山嶺大概就是大屯西峰了。

登大屯西峰有兩條路,從北投清天宮登山口上去,直走到一座涼亭及一戶人家處時,右轉即是大屯西峰的登山口;從二子坪經大屯坪則可到達另一邊的登山口。

登大屯西峰並沒有石階步道,沿途盡是泥土坡,且非常陡峭,必須攀緣沿途綁設的繩索或鐵鍊而上。儘管,西峰的垂直高度並不高,但也算是有點險峻了。

從大屯主峰看西峰從清天宮方向登頂途中,面天山的山形漸次凸顯而浮現,直到山頂才整個露出來,尤其在下午四、五點陽光從背面烘托之際,像彫刻師掀掉剛完成作品的剎那般震撼動人。

從大屯坪登頂,則要頂著陽光,在黃土坡上握著繩索而上。

峰頂有一些大石塊林立,視野則極其遼闊,尤其往南望,天氣好時可府覽整個台北盆地,甚至南伸至雪山山脈北緣緊貼著連綿的浮雲,像神祕而巨大的召喚力量。

往東看則可見到大屯主峰粗線條的輪廓,整面立在眼前,大屯南峰和中正山則以溫柔婉約的姿態,親密依偎在一起,以波浪狀的山形下降到北投大磺嘴的邊緣。

◎大屯南峰

從大屯主峰看南峰大屯南峰位於大屯主峰和大屯西峰之間,也是一座錐狀火山,形成時間也在70萬年前,高度略矮於西峰,但兩邊的坡度卻不是對稱的,從大屯主峰上看可以明顯發現,東邊的坡面緩降,而西邊的坡面則陡降,山形在視覺上感覺較為臃腫。

登大屯南峰有兩條路,一條從南邊的中正山往北,一條則從北邊的大屯坪往南。

從二子坪、大屯坪到大屯主峰的路途中有一條往右登西峰的泥土路,從這條路上山坡度較緩,沿著狹小的泥土乾溝蜿蜒而上,一路上是以五節芒為主體的草原景觀,間夾著一些松樹、胡頹子等樹木,要跨上山頂前,左側有棵臭黃茢在旁邊迎接。

從竹子湖環山道路尾端的第一登山口往中正山觀景台的登山步道,在途中右轉,穿越森林,翻過一座長滿芒草的小山丘後,再度進入潮濕的谷地後不久,才來到南峰的登山口。

這個登山口同時有另一方向的路接大屯坪登大屯西峰的登山口那條路,從這個登山口上山,坡度較陡,要拉著繩子上山,踏 著山坡上樹根的縫隙而行,雨天或雨後的地面往往泥濘不堪,等快要登上山頂時,回頭一望,台北盆地淡水河、基隆河盤流的廣闊遠景乍然而現,有種視覺景觀突變 的震撼。

峰頂有一小片安山岩羅列的平地,往東北可見大屯西峰、大屯主峰、七星山等山形特色截然不同的山嶺,往南則可見煙塵彌漫的台北盆地遼闊的景觀。

◎二子山

遠眺二子山二子山不矮,東、西二峰各為890和780公尺,可是,在大屯群峰的圍繞下,就好像被母親抱在懷中呵護的小孩般溫暖。

由於位在群峰的中間,相對高度受限而沒有大落差的坡面,所以,在二子坪遊憩區旁的二子山,始終不若周遭山嶺頭角崢嶸般的突出。

然而,也可能因為受到團團保護的關係,在長遠歷史的人為干擾之後,能夠迅速地療養傷口,恢復森林的生機。因此,在附近芒草和箭竹遍布的光禿山嶺環境下,二子山已悄然無聲無息地長滿了綠色的頭髮,也讓我們窺見一股原始生命脈動的痕跡。

登二子山有三條路,一條在柑橘園旁邊那條路中間,路徑複雜,不易尋找;另兩條在二子坪遊憩區旁的木製亭子後方,一條直接從涼亭後上去,一條則先繞山腳前行,遇路標處再往上爬,這兩條路的登頂次序和方向剛好相反。

遠眺二子山雖然,從二子坪遊憩區登頂只要半個多小時,然而,進入其中卻頗富在原始山林中行走的感覺,由於走的人不多,有些路徑都被灌木、芒草、藤本或箭竹等植物盤 踞,行走的人必須小心翼翼地撥開充滿銳刺、倒刺的種種植物後,才得以順利前行。而且,由於時常無法看清腳下土石的狀況,故需緩步慢行。在前行路途的枝葉 間,常掛滿了蜘蛛網,耳際身邊更有許多蒼蠅、蜜蜂或各式昆蟲在飛舞,使登二子山的行程中,即便一人也絕對不會寂寞的。

在行走的路程中,須注意會勾人的藤本植物,變葉懸勾子的刺是最厲害的了,斯氏懸勾子垂簾般的枝葉則輕輕撥開即可,五節芒葉片上的倒刺也很利,地上偶有腺萼懸勾子在侍候著,所以,要特別小心,當然,也因為過程的小危險而使攀爬中增添了更多的野趣。

峰頂的展望視野並不好,只可看到菜公坑山。

東峰頂由台北市建設局建立的指示牌已倒塌,西峰往巴拉卡公路的指示牌也躺在地上了。

從東峰到西峰,再往下有兩條路,左側那條路經過森林、芒草原和墳墓後,直下二子坪遊憩區的涼亭,右邊那條路程較遠,景觀變化也較多,繞過二子山腰,經森林、竹林和小溪谷後,出柑橘園外的那條步道。

山中樹上常見的台灣菱葉常春藤從西峰頂剛下來那一段,樹木較為粗大,且幹上都爬滿了著生植物或藤本,如浮石蕨、台灣菱葉長春藤、風藤、薜荔、三葉五加等,其它地方的樹都不高大,數量較多的有狹瓣八仙、台灣山桂花、牛乳榕、銳葉木薑子、紅楠、燈稱花、樹杞和尖葉槭等。

登二子山的過程比嶺頂風光精采多了,不同於寬大石階路的泥土登山道其實才更像在爬山。不是嗎?

◎中正山

中正山是大屯火山群在70萬年前激烈噴發時,流出大量熔岩流造成的一個小山嶺。

可能由於緊鄰山勢較高的大屯群峰,也可能因為最接近先民拓墾的土地,所以,中正山山形讓人的感覺似乎並沒有什麼特色。

中正山的名稱由威權時代的政治權威而來,當是眾人皆知的事,也算是陽明山群峰中走過歷史記憶的一個見證吧!

登中正山的步道很多,從南邊有兩條登山路線,在登山路過泉源三橋後右轉再左轉可到一登山口,繼續前行繞上彎彎曲曲的 山路,路的末端即可扺達十八份登山口;從東邊的竹子湖環山道路底有第一及第二登山口;從北邊的大屯坪可經過南峰登山口後,接竹子湖第一登山口過來的路。這 幾條路都可以到達中正山的觀景台。

從竹子湖環山道路的第一登山口上山,山勢先升後降,沿途芒草和樹木交互出現,在艷陽天裡走在其間,既可享受陽光的溫暖,又可隨時躲入樹蔭的涼爽。

紅楠是樹木的主角,葉片呈多角形且油亮綠的山菊,不時在路邊現身,還有在五節芒原中的松樹,即便已枯死,仍將枝幹高傲地伸向無垠的藍天。

和第二登山口的來路相接後不久,中正山的觀景台就在右前方了。

中正山觀景台從這裡遠眺台北盆地順著淡水河迎向河口的流瀉之姿,是波瀾壯闊的土地河川,觀音山的慈藹面容靜靜地守在一旁,隨著日出、日落、雲起、雲散而妝點出不同的神情,尤其東北季風盛行的季節裡,雲隨著風而舞動的變幻之姿,常將大屯群峰的邊緣渲染得如拍岸的白浪般的激昂。

東南方可看到紗帽山孤單地陷落在茫茫的灰藍色煙塵中,被無數的房舍團團包圍般的無助。

旁邊七星山的山頂,時常會籠罩在白茫茫的雲霧當中,似遁世隱者般的超然。

北邊頂著的大屯西峰和南峰則是中正山的靠山,東北方來的風雨當然是由它們先擋住了,也因而使中正山南邊風雨都較小。

接近觀景台時,高大的竹林就已經出現,一路下去登山路的沿途仍是竹林密布,說明了這個地方的開發曾經往上發展到觀景台附近。

往下的路較陡,到十八份山登山口沿途旁邊有農家;從左邊的路下去則要經過一間安靜的佛寺,路程較長,都可嗅出人類往昔開墾的味道。十八份相傳是過去有十八姓的人來此地開墾,所以叫十八份。

◎菜公坑山

菜公坑山位在大屯自然公園的對面,隔著巴拉卡公路(101號公路甲線)一高一低、一邊樹木成蔭滿山嶺、一邊水池和草地遙遙相望。

菜公坑山是大屯山的寄生火山,約在30萬年前,大屯山最後一次噴發時,在兩座大火山之間冒出頭的一個風華獨具的小山嶺。

登菜公坑山的第一登山口和第二登山口都在巴拉卡公路上,兩登山口之間有環形步道相接,步道長僅1.5公里,然而,走的人卻很少。

在第一登山口前有一些栽植的松樹聳立,進入步道後,一種鬱閉森林特有的氣氛瞬時襲上心頭,濕意也隨著滿地的赤車使者、冷清草等潮濕指標植物滲透到皮膚的神經末梢。

然而,春天的菜公坑山在暗和濕的襯底音樂下,嫩綠和鮮紅、雪白、淡紫等旋律卻常常出其不意地從各個角落竄出來,像墨 點櫻桃、紅楠、狹瓣八仙、楊桐、山櫻花、昆欄樹、冇骨消等各自以不同層次和質感的鮮綠來展現春天的奇妙力量,杜鵑、華八仙、台灣山桂花、山櫻花等就以桃 紅、白、黃綠或艷紅等色澤吸引各種昆蟲的光臨。

走在林間,每一棵樹都像穿上了新衣服般的年輕而喜氣,而為樹幹妝點門面的藤本植物中,又以攀爬其上、葉形奇特的台灣 菱葉長春藤最吸引人注目了,它那上下不對稱菱形的葉身,展現出迥異其它葉片的特殊風格,就如同北美那些長春藤名校的隱喻般,在寒冬中仍常保青綠而不肯凋 零。

隨著蜿蜒上升的腳步,衝破森林的束縛而破空之後,在兩旁五節芒遍布的荒涼背景音樂陪伴下,從石階的縫隙中冒出的通泉草和路旁的台北蓳菜,不甘示弱地昂首高唱著陽光下的春之頌歌,為我這位來自遠方的旅人增添幾許季節的喜氣和喧囂。

上到一處展望良好的稜線後,小觀音山像站在你面前的巨人般,攤開身子任你仔細端詳那曾經激烈悸動後的平靜軀體,右邊的七星山和左側的竹子山安靜地伴著它走過漫漫長河的風雨雕琢,才呈現出如今的昂然之姿。

之後,又幾次和小觀音山相遇,但逐次移向竹子山的方向。

在下降到森林,又上升到另一據高點時,到達了一小片巨石的現場。在這裡,如果你拿出指北針測試一下方位,指北針的方向將 會隨著你站的位置而有許多莫名其妙的變化,有時向東偏,有時向西轉,有時甚至迍轉一百八十度,彷彿,地底有隻神祕的魔手在遙遙操控指針的走向,這一切其實 都是大石頭惹的禍。

菜公坑上的反經石原來,這裡的大石頭裡面含有許多富集的磁鐵礦,就好像隱藏在石頭裡有一塊塊分布不均勻的磁鐵一般,指北針到這裡就只有任其擺佈的命運了。這種富集磁鐵礦的石頭也曾在大屯火山群中屢有發現,自古都以「反經石」稱之,寓意航海用的羅經到了這裡都要被反轉過來的意思。

站在反經石上瞭望小觀音山、竹子山和下降山脈邊緣的雲海,顏色從深藍、淺藍到灰白的細膩層次時,轉頭朝七星山方向一 望,深淺不同的綠搭配出的森林頂端像波浪般漫延整個山嶺的視覺震撼直入心內,宛如看到了電影「齊瓦哥醫生」在西伯利亞寒冬過後迎接春天的那種聲勢和感動的 重現,在這裡,不僅是方向被弄混亂了,連習以為常的感覺都被自然的奧妙力量打破而需要重新出發了。

在步道途中看竹子山的風光從步道上無法看到的右側方山腹中的箭竹原上,有矮小的石厝遺跡,據說是日治時代放牧全盛時期遺留下來的,為當時放牛人所建的小屋。由這些遺跡我們也可以推想,五、六十年前的菜公坑山上沒有樹木的一片荒蕪景象了。

還好,如今已在逐日恢復最早期的森林景觀了。

滿懷喜悅的心情漫步向下,竹雞「雞狗拐」的猛烈呼聲似從四面八方傳來,急促而宏亮,像交響曲結尾急板樂章的快速節奏,不經意間,抬眼一望,一棵開滿艷紅花朵的高大金毛杜鵑挺立在步道旁,為這首自然的樂章譜下了滿堂紅的完美和聲。

◎向天池及面天山

向天山和面天山並非大屯群峰中最高的山,然而,取這名稱總令人有許多唯美或神祕的想像空間,直到進一步了解日人在大屯山的活動往事後,才恍然大悟……

面天山和向天山約於40萬年前形成,為大屯火山的寄生火山。

面天山圓丘狀的火山體非常優雅,向天山的火山口向天池則像一隻望著天際的眼睛,平常都是冷漠的盯著天空,只在滂沱的大雨過後才會閃著含淚的目光。

往向天池路口的松林從清天宮的登山口沿石階而上,經過了賣橘子、蔬菜的攤販、三聖宮和叢叢的竹林之後,在叉路口左轉開始揮別人為干擾的環境,進入自然的山林,竹雞不時在林叢中互通聲息地呼喚,松樹、紅楠等樹木也各自長出了自己的姿勢。

每次走這條步道,總是有一種清亮的感覺,無論從樹梢縫隙或樹林邊緣灑下的光線,都會在乾淨的空氣中泛起一種鮮活的流動光影,讓人走在其間心情彷彿也隨著明暗對比的擺動喜悅起來。

往上走不遠處,有一塊石碑,碑旁有一株粗大的櫻花彎著樹身,然而,碑文已遭到破壞,如今,我們已無法從現場得知立碑的源由和意涵了。

此碑的碑名為「皇太子殿下行啟紀念碑」,石材為當地的安山岩,立碑時間則為1925年11月15日,為北投的地方人士為紀念當時的日本皇太子裕仁在1923年4月來台灣時,曾到訪北投而提出的立碑案。

面天山的造林紀念碑據傳,立碑當天有盛大的慶祝活動,台北州知事吉岡荒造、淡水郡守鈴木秀夫、七星郡守石川定俊等人都有參加,還有北投國小的五、六年級學生和北投區的一些居民等數百人共襄盛舉,閉幕時還曾大放煙火。

從此碑立起之後,一直到日治終了期間,每年的1月1日的新年、2月11日的紀元節和4月28日的天長節這三大日本人的重要節日,舉行大屯山登山活動時,都有團體在此碑前聚會,面向北方遙拜,並高呼萬歲,為裕仁天皇祝禱。

如今,站在這塊充滿殖民統治餘韻的紀念碑前,景色依然秀麗,然而,似乎再也嗅不到那股無所不在的君權崇拜的盲目力量緊貼在頸項後的感覺了。

然而,同時消失的卻是我們土地上的歷史記憶,毀碑這個野蠻的動作,也同時使我們無法站在這裡想像六、七十年前許多人 站在碑前朝北方「面」天、「向」天的遙遠卻真確的歷史事實。歷史的對錯姑且不論,面對真實發生過的土地記憶卻是我們無法迴避的責任,滿面瘡痍的石碑似在暗 示著我們對歷史的掩飾和推諉,而過往登山客對土地記憶的無知才是更可怕的一件事。

前方右側有一個觀景台,芒草仍盤踞此處,人工造林的松樹高大而疏落的散布著,中等身栽的紅楠則點綴其間。

往前的步道呈波浪狀的起伏,空氣潮濕而明亮,經過賞鳥牆和高大的竹林之後,就來到了向天池火山口壁的南面。

夏天的面天池向天池直徑約370公尺,深約130公尺,東南方的壁面最高,海拔有949公尺,西南邊的壁面則最低。向天池中芒草四布,中間附近有一片紅褐色的燈心 草,另有一小片一小片的草本植物雜生在湖的各處,還有幾顆大石塊林立在池的中間,整個火山口池四周環繞著青翠的森林。冬天雨季時,向天池經常處於比較潮濕 的狀態,夏季則除了颱風帶來的大雨可造成積水外,大部份時候都是乾涸的。

向天池就像森林的眼睛般,替眾樹木們守望上天的旨意,只有在不停歇的幾天大雨後,向天池才會從眼中泛出汨汨的感恩淚水,代表森林向上天致謝。

向天池口有兩條不同向的路,一條往興福寮,一條則繞行上東南方的火山口壁後,越過鞍部,直上面天山。往面天山的步 道,不久後即離開森林的疪蔭,進入芒草原的山峰,從這裡看站立在眼前的面天山,可清晰地看到兩座山連接的整個山谷和從谷中穿行而過的步道,宛如再清楚不過 地看到了自己即將前進的途程。

走這段路最好放慢腳步,尤其,在春光明媚的時節裡,路旁或石縫中,常會冒出一叢叢的台北蓳菜或匍蓳菜伸展出的美麗花 朵,像小巧的蝴蝶在路上四處展翅飛翔般的美妙,通泉草淡紫色的美麗花朵是兩片裂開的嘴唇,唇間還含著兩列黃色的鱗毛,使色彩的搭配更加繽紛,秋冬時,火炭 母草的白色小花像撒在綠意中的白色鈴噹,生機勃勃地在風雨中漫延。

往面天山的途中,彎曲身軀抗風的松樹下隆到谷地是輕鬆的路程,然而,上坡的路總是要令人大口喘氣的,就像那些迎接你的一群倨傲不屈的松樹,傾斜著身體從山坡中挺立而上,像一尊尊長年在風中抗拒跌倒的鋼鐵骨架般,無時無刻護住面天山優雅的山容姿色。

每回走這段路時,我總不禁要讚嘆樹木的偉大力量,那些松樹伸展的枝椏展現出的決心,總像是那些默默看守土地的心靈般偉大。

還好,每年4月時,樹叢間的金毛杜鵑總會開出成片的紅艷花朵,來鼓舞所有生命的士氣和生機。

傍晚從大屯西峰看面天山到了面天山頂時,兩塊巨大的反光板架在峰頂,使山嶺的風光有些突兀,從這裡可以瞭望台北盆地,看淡水河及基隆河像蛇一般爬行在滿布鋼筋叢林的污濁空氣中的無奈。

回首望向對面來時的山峰,清晰地看到了整山芒草,如遇強風吹拂,則芒草隨風舞動的身影有如在山林大海中不斷奔騰的綠色波濤,還閃著耀眼的亮光。

往二子坪的方向又是陡降到山谷中的路,箭竹林也從這裡以大片群落出現,由此可知這裡的山坡屬於迎風面,才有箭竹群落的大量繁衍。還好,往前不久就有樹林可以遮陽擋風了。

從面天山遠眺台北盆地雖然只是短短的一段途程,然而,濃縮了火山口湖、圓丘狀火山的不同地形,森林、芒草原、松林、箭竹林等的林相變化,還有充滿傳奇色彩的「向天」、「面天」儀式的歷史回味,使這段旅程揚溢著自然的奧妙和人文的想像空間。

※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