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主列席--國會開放法治化論壇 | 環境資訊中心

讓民主列席--國會開放法治化論壇

2013年04月29日

時間:5/4(六) 0900~1700
地點:NGO會館,台北市青島東路8號
主講:如後
主辦: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贊助:台灣第三部門中心
報名:http://registrano.com/events/20130504
聯絡人:徐小姐
電話:02-23671571
E-mail:ccw@gmail.com

活動說明:

時間

內容

備註

0850~0910

報到

 

0910~0930

貴賓致詞+說明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施信民

0930~1130

議題一:國會一言堂?! —社會人士列席與發言

主持人: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

與談人:蘇彥圖|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黃淑英|台灣女人連線執行長、羅承宗|崇右技術學院財經法律系系主任&助理教授

1130~1240

午餐

 

1240~1440

議題二:前進各國國會—旁聽是民眾的權利

主持人:黃秀端|東吳大學政治系系主任&教授

與談人:李明峻|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楊聰榮|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副教授

1440~1500

茶敘

 

1500~1700

議題三:多元監督機制—國會頻道的可能

主持人:顧忠華|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與談人:胡元輝|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陳炳宏|師範大學傳播所教授、王泰俐|台灣大學新聞所副教授

議題1:國會一言堂?!—社會人士列席與發言

憲法第67條明定「立法院得設各種委員會。各種委員會得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係人員到會備詢」── 但現今立法院中的答詢情況卻是:99% 只邀請政府人員、而鮮少讓社會相關人士有進入發聲的權利。也就是說,在委員會中立法委員們聽到的僅有行政機關單方的聲音,而缺乏對特定議題長期關注、研究的學者專家的意見陳述,就國會資訊的完整性來檢視是相當不足。

一個進步的國會制度,應當鼓勵、並提供更開放的管道,讓社會各界的學者專家、相關人士或公民團體,到立法院備詢,提供法案審議更多面向的資訊,或者是就自身經驗提出看法,以補足行政部門無法提供、甚至可能刻意隱瞞的訊息,促使立法過程更加完備。

 

議題2:前進各國國會旁聽是民眾的權利

委員會是立法院議事中討論並交換朝野意見最重要的階段,但台灣立法院卻以內規限制,拒絕民眾進入旁聽。綜觀其他民主國家的國會,皆以會議公開為原則,民眾可依規定申請隨時進入旁聽;有些國家甚至連他國觀光客都可以進入國會殿堂參與旁聽!對比之下,身為台灣最高民意機構的立法院,卻是個拒絕讓人民瞭解並進而監督的黑暗國會;許多委員皆以不方便、或具有壓力等理由杯葛和抵制民眾旁聽。

在此,我們要看看不同國家的經驗,在國會的旁聽上提供了什麼樣的機制、管道,作為台灣的借鏡和反思。同時,公督盟也嘗試扮演敲門磚的角色,促使國會制度性地開放,接受民眾親自參與且公開的監督,以實踐人民所應擁有的—參與政事的權利。

國會是屬於公眾的,應該為全體人民服務,而非政治人物利益交換的場所。

 

議題3:多元監督機制國會頻道的可能

當政治遇上傳播管道,簡單的問題也會變得複雜,因政治人物最在意的,莫過於螢光幕前的形象:鏡頭怎麼拿捏、媒體是否有特定意識形態、何時可轉播、要從哪個角度最上相、鬧場是否如實播出、會議轉播的優先順序、是否要有旁白解說等許多看似細微的小細節,卻往往有著許多因素在背後角力。

2012年發生了媒體壟斷,甚至是媒體創造新聞的情形,更突顯了長久以來許多媒體對於立法院新聞報導偏頗,只關心有新聞話題性的作秀畫面,卻忽略悠關民生的重大議題,導致民眾無法接受完整且全面的訊息。

歐美國會頻道行之有年,以不加任何評論或剪輯的方式,全程轉播國會問政實況、公聽會、記者會、甚至是聽證會(目前台灣立法院尚無舉行聽證會之職權);甚至有些會製播國會相關新聞或政論節目。國會頻道的設置,台灣早在多年前就有學者與民間團體提出,立法院也曾為此出國考察,但最後仍無疾而終,各界也鮮少討論。

我們認為,現在正是該重新積極思考「國會頻道」的時刻:我們能否藉由國會頻道的設置,避免有心人士操弄,讓問政真正透明化?國會頻道的預算能從何而來、應從何而來?執行的單位能否跳脫藍綠政治力影響,建立一個中立且透明的國會頻道?關於國會頻道的種種可能,邀請您一起來思考。

 

詳情請見
http://registrano.com/events/20130504

活動日期: 
2013-05-04(週六) to 2013-05-05(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