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島浮出水面約200萬年以來,最恐怖的外來種生物,無疑就是人類,其中又以400年前渡海來台的漢民族破壞最大,雲門舞集的薪傳搭配陳達唱出的思想起,歌誦的是唐山過台灣,先民披荊斬棘,胼手胝足,以啟山林的悲壯移民史,但其另一面也是台灣原始生態系和原住民災難的開始。
荷領時代消滅了在西部草原奔馳的梅花鹿;日治時代,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檜木的伐採,開啟台灣大規模伐木事業,但荼毒山林最甚者為國民政府,1956年國府在13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的三多政策;1959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夏令全省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限,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1965至1976年間,林業機關更進行林相變更、改良,將原始闊葉林改造為單一人工林,數十年來,國府的林業政策,就是砍盡台灣原始林,變賣木材換取金錢的政策,此為鑄下今日土石橫流的主因,而隨後山區道路開闢,尾隨而至的農業上山,全民濫墾則是在傷口上灑鹽,再次重創台灣山地。
而淺山、平地的土地開發同樣如此,早在1959年,地理學家陳正祥研究國府從1949年來台10年之間,耕地所增加的24萬公頃,絕大部分為山坡、河灘、塗灘、沼澤以及劣地等,當時,其評論此等荒地之起用,正可說明台灣土地利用已達極限。然而,進入工業時代後各種開發更加恐怖,挖山採礦,截流取水蓋水庫,道路、港口,各式工業區等堆疊出台灣的經濟奇蹟,不僅土地利用達到極限,連水、空氣、土壤的健康也早已透支。
《悲歌美麗島》傾訴半世紀以來被蹂躪的國土,然而,其中仍有避重就輕之感,例如批判雲林沿海的淡水養殖導致地下水超抽,卻未檢討為何農漁單位持續鼓勵養殖業的發展?在批判彰濱工業區抽砂造陸導致生態浩劫,工業區土地閒置,造成國庫沉重負擔之際,卻隻字未提台塑王國的持續擴張?另外,看了本書揭示的國土面貌,我們不禁要問,誰該為此負責?內文中常以「我們」、「國人」等反省作為結語,彷彿是說全民皆是共犯,然而,並未指出政府決策錯誤,利益輸送大資本家,中央、地方民代、政治人物集體發災難財,才是最大的破壞者;而50年的專制統治,教育系統的價值觀,則造就人民集體對公共事務冷漠,極端自私自利的特性。假設,我們要算這筆帳,那們最該負責的就是政府,其中尤以經濟部門、教育部門為最。
《悲歌美麗島》如果是數十年來主導經建開發的「經建會」發乎至誠的反省,並以此作為改變政策的宣示,那麼可以說是台灣劃時代的進步。但是,我們擔心的是,官方以這樣的出版品,收割了民間山林運動、環保運動的訴求後,讓人民誤以為政府的執政思維已有改變,卻忽略了由政府主導的各種破壞性工程,如蘇花高、四大人工湖、湖山水庫、中部橫貫公路,仍舊如火如荼地進行,絲毫並未減緩開發的腳步,這種矛盾的現象,唯一的解讀,就是經建會得了「人格分裂症」,否則怎能一面喊保育、一面力推開發案?
長久以來,政府和人民對於民間團體預警式的呼籲皆無動於衷,似乎「不見棺材不掉淚」已成定律,難道人種的特性一定要失去後,才懂得真性?期許經建會為全民表率,先自廢經建武功,檢討這一條開發至上的不歸路,虛心向山林、土地懺悔。
本文選錄自經建會出版之《悲歌美麗島》
※ 「國土監測通報系統」測試版起跑,歡迎各位守護這片土地的讀者們,一起來Watch our land!進入通報系統:http://land.e-info.org.tw/t1/issue?@template=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