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循環

2013年09月29日
採訪、撰稿:陳佳珣;攝影、剪輯:張光宗

人類的生活,不斷在消耗地球資源,產生空氣污染、廢水、廢棄物,毒害河川土地。產品在製造、使用到最後廢棄的過程,如何做到環境友善,讓資源循環再利用,國際間最前瞻的概念,就是導入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讓資源永續循環...

726循環

 

搖籃到搖籃認證產品一:救災毛毯

展示櫃上的服飾和日用品,只有幾種顏色,看起來有點單調,其實這些衣物都沒有經過染色,忠實呈現原始色彩,是哪一種原料這麼神奇?

在慈濟環保回收站裡,用完即丟的寶特瓶進入回收體系後,得經過人力一一處理才能再利用。七十幾歲的陳周彩雲,當了20幾年的志工,他忙著將瓶蓋與瓶環從寶特瓶分離,並且把不同顏色的瓶身進行分類,這些材質為PET聚酯纖維的寶特瓶,開始進入再生之旅。

「經過水洗,切碎成瓶片,然後再生成酯粒,就可以開始紡紗,最後織成布,我們的衣物,許多都是用聚酯纖維製成,從回收寶特瓶再製成衣服,環保滿分!」

執行長李鼎銘表示,寶特瓶也是從石油提煉製成,但石油是液體,把它變成固體必須加入很多東西,是化學法,把寶特瓶做成衣服是物理法,什麼東西都沒有加,只有加熱,因此製程可以節能84%、減碳77%。

這些再生產品不止節能,還節水,因為沒有後染,呈現寶特瓶原始顏色,救災毛毯是全世界第一個得到水足跡的毛毯,相較於同重量的棉被,省水9/10。毯子角落上一個小小標籤上,除了印上碳足跡和水足跡的認證,還標上它使用多少寶特瓶,節省了多少石油和水。它也是台灣第一批獲得搖籃到搖籃認證的產品。

執行長李鼎銘表示,不是減廢,而是零廢,不要讓地球有負擔 這是最高的目標,希望減少地球資源的消耗,把它留給後代子孫。

搖籃到搖籃認證產品二:洗髮精

初秋陽光依舊炙熱,循著階梯往上走,開放的戶外空間卻感受不到熱氣,往上一看,頭頂的太陽能板不只遮陽,還能發電,這棟建築獲得綠建築標章的最高級認證,連裡頭生產的產品,也綠的徹底。大面的植生牆上,展示著髮妝產品,這是國際上第一個獲得,搖籃到搖籃認證的洗髮精。總經理葛望平表示,公司希望所有的產品能貼近自然、純淨環保,但有點像形容詞,很空洞、沒有量化的指標,因此想參加認證。

辦公室裡,大面落地窗開啟,自然風在辦公室裡流動,一年下來,開冷氣的時間只有30幾天,頭頂上的LED燈提供室內低度照明,工作時亮度不夠,再開桌燈補足。走到辦公室外,比一般建築更往外延伸的屋簷,遮蔽午後炙烈陽光直射,所產生的熱能。

走往頂樓,自然光線流洩而下照亮樓梯,扶手底下補充照明的LED燈,能就近照亮階梯,減少能耗。而接近屋頂的開窗設計,是模仿蟻穴的通風原理,把熱空氣排出去,降低室溫。

來到屋頂,最顯眼的就是太陽能板,往天空望去,還有風力發電機,能源與碳排放的管理,是搖籃到搖籃認證的其中之一。總經理葛望平表示,太陽能板裝置量是50KW,佔公司用電量的50%,從認證過程中,看看哪裡還能再改善,也重新認識並學習,各種材質的能耗,應該用什麼態度去使用。

其實在取得搖籃到搖籃認證之前,他們已經通過碳足跡認證,甚至進一步藉由種樹和購買碳權,取得碳中和認證,達到產品零碳排放。因此,對於節能減碳,他們可是斤斤計較。例如包裝材質,過去是用保力龍,現在換成空氣袋,碳排放量從2.35kg減少到0.93kg。葛望平表示,保力龍很佔體積,使用量大,用卡車運來運去,很耗能,改成空氣帶就能排除這些問題,使用完只要撮破就能回收。

一個產品在製造、使用到最後廢棄的過程,除了能源,也涉及資源使用與廢棄物處理,因此在材料安全與再利用的部分,也是搖籃到搖籃認證的重點。公司的產品標榜天然,目前原料大多由國外進口,因此,必須有國際有機認證。而在產品包裝上,則使用有FSC認證的紙漿來源,再以環保的大豆油墨進行印刷,甚至連標籤也用紙的材質,方便後續回收。

做了認證之後,公司也調整配方,讓產品使用的水量,比一般洗髮精節省三分之一,沖洗後的廢水經過28天,就能在環境中完全分解。總經理葛望平表示,希望透過產品,給消費者一些啟發,對於自己的健康、環境的健康、社會的健康,能更重視。

搖籃到搖籃的理念,不止希望企業著重在產品本身,也要善盡企業社會責任,這兩家企業也有各種參與社會的行動,像是贊助關燈一小時活動,或舉辦演講到處推廣環保理念,也接受參訪做經驗分享。

環保署在民國101年,協助民間組織成立「搖籃到搖籃」策略聯盟,今年終於開花結果,三家企業獲得認證。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讓企業重新檢視從原料、製程、包裝、運輸到廢棄的所有流程,從每個環節去思考,如何達到資源永續、環境友善,進而讓企業不斷提升與創新,歐美各國已經大力推廣,台灣雖然才剛起步,但這關鍵的一步,將會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引導企業開創新局。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