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歐盟與亞洲合作推動生態工業園區經驗談 | 環境資訊中心

聯合國、歐盟與亞洲合作推動生態工業園區經驗談

2006年06月20日

地點:葡萄藤書屋(臺北市信義路三段147巷36弄22號)

主講:安卓 · 科尼希 (Andreas W. Koenig)

與談:鍾國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顧問、台大城鄉所博士班)

主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協辦:綠色陣線協會、花蓮縣政府環保局、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基金會花蓮工作室

參與:看守台灣、環保聯盟花蓮分會、水保局第六工程所等單位

聯絡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楊小姐或鍾顧問

電話:02-23024510

E-mail: brucechung@eco-industrial.net

1990年代初興起借鏡自然生態系食物網與共生,期透過產業副產品(廢棄物)交換網等「產業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仿生(biomimicry)」理念,在減少廢棄物與能源耗損之際亦同時使公私部門之利益相關者獲益的「產業生態學(industrial ecology)」,成為產業與環境永續發展之新策略方向。這觀念在1995年由美國總統永續發展委員會(PCSD)正式納入政策而成立國家級「生態化產業發展(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簡稱EID)或「生態工業園區(eco-industrial park;簡稱EIP)」計畫。而當北美、歐盟與聯合國等組織推動EID之際,在全球中國經濟熱潮下亦逼使全球焦點轉向亞洲:中共甚至正式將生態工業園區視為高新區開發後的最新一代工業區代名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並早已發表相關官方報告。至此,EID/EIP無疑已成為當今解決產業經濟開發與環保矛盾之最火紅路線。

安卓·科尼希先生因為長期透過聯合國UNEP、UNDP與德國政府等單位資源協助亞洲先進與開發中國家推動生態工業園區的經驗極為豐富,不像歐美專家只是高論歐洲經驗,實乃不可多得可以從聯合國、歐盟與亞洲合作經驗之兼具全球視野與亞洲地方行動觀點的最佳詮釋代表。

台灣近來類似「環保科技園區/循環型永續城鄉建設計畫」甚至景觀向度的大型計畫多涉及跨產業、跨區域、跨部門整合特質,但在此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口號嘎響年代,產業生態概念與永續城鄉潛藏議題在亞洲國家實有其地方特殊性。此次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顧問鍾國輝先生之邀,在亞洲行程中順道參訪台灣,對國內近來各種標榜永續發展的環保、產業、經濟、城鄉、建築、景觀與社區等身處全球化的經濟、環境與社會衝突挑戰領域的台灣朋友們,相信將有難得的收穫。

詳情請見 「生態化產業發展」部落格(http://www.eco-industrial.org )與「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 )

活動日期: 
2006-06-25(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