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30日
摘錄自2014年4月29日中國科學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由於1986年車諾比核電站災難造成無法除去的輻射污染,人類無法居住在那裡,不過該地區已經成為對研究受輻射影響的野生動物感興趣的科學家的生態試驗田。電離輻射透過產生自由基損害活細胞,導致基因受損,最終致死。動物存活的唯一希望是增加抗氧化劑的產生以中和自由基。這正是車諾比核電站地區存活的大多數鳥類正在做的事情,並獲得了比科學家預期更好的結果。
一個生態學家團隊在2600平方公里的隔離區中用網捕獲包含16個物種的152隻鳥。在評估鳥類的抗氧化水準、DNA 受損數量和身體狀況後,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大多數鳥類(如蠟嘴雀),似乎從長期暴露輻射中受益。在輻射水準較高的地區發現的鳥具有更多的抗氧化劑以及更好的整體身體狀況。研究團隊將報告線上發表於上周的《功能生態學》上。
研究人員稱,這是人們首次知道野生動物能適應於長期輻射暴露。僅有的兩種受輻射負面影響的鳥類物種(大山雀和家燕)的羽毛色素中都產生了大量略帶桃色的褐黑素。由於褐黑素的產生需要大量抗氧化劑,研究人員推測,這些鳥類可能沒有足夠的抗氧化劑抵抗自由基。這樣看來,在車諾比,身披華麗的羽毛是需要付出很高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