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圈地種生質作物 佔5.5億人糧倉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外資圈地種生質作物 佔5.5億人糧倉

2014年07月03日
本報2014年7月3日綜合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外資在非洲和亞洲大肆收購土地,用以種植出口作物和生質燃料,使當地居民只能過著營養不良和飢餓的生活。

人類賴土地生長的作物以維生(圖:台灣水稻田,攝影:廖靜蕙)

最新研究指出,在全世界飢餓問題最嚴重的幾個國家,被外國政府和企業剝奪的土地,原可餵飽多達5億5千萬人。現在,這些土地種植的往往是出口作物或生質燃料,如果這些土地能用來餵養當地居民,這些國家的飢餓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2000年起,有至少3千1百萬公頃(7千7百萬英畝)的土地被外資收購,作為糧食供給或增加產能用,此過程又叫做侵佔地權(land grabbing)。近半的侵占地權事件發生在非洲,尤其是蘇丹。印尼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侵占地權的問題也相當嚴重。支持者認為外資能增加收成、提供發展和就業機會,批評者則說,地權的侵占往往沒有經過居民的同意,種植的糧食作物也多為外銷。

研究團隊發現,這些被掠奪的土地,以西方工業化的生產規模來計算,即便扣掉生質燃料作物,仍足以供養3億到5億5千萬人口。就算不以西方工業化的生產規模計,也夠養活1億9千萬至3億7千萬人。

「政策制定者必須瞭解,如果這些糧食能用來餵養當地人口,將能有效解決這些國家人民的營養不良問題。就算不借助外資來增加收成仍是如此。」研究團隊成員Maria Cristina Rulli教授說。

「全球生產的糧食總量是足夠的,但是全球每8人當中仍有1人每晚餓著肚子入睡,而大型農業公司掠奪的土地往往就是這些人賴以維生的土地。」維權團體樂施會糧食和氣候變遷政策主任 Hannah Stoddart說,促進地權對於保護當地受影響社群至關重要。投資小規模農業和永續發展農業才能幫助最貧窮的人口免於飢餓。

這份新研究27日發表於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涵蓋2000至2013年間侵占面積200公頃以上的每一樁地權侵占案件,計算出這些土地的潛在最大作物產量,再換算成食物的熱量來計算可供養的人數。研究也揭露,43%的地權侵佔發生在非洲,但在印尼、馬來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被侵占的則是生產力最高、作物最營養的土地。

研究者發現,許多大規模侵佔地權發生在飢餓問題嚴重、急需糧食協助的地區。例如2007至2012年的獅子山侵佔地權案,被侵佔的土地用來種植出口作物,結果導致當地居民更難以取得糧食和工作。在柬埔寨,侵佔地權讓稻米田大規模轉型成甘蔗園,當地農民被迫移至較不肥沃的土地耕作。

「我們的研究結果值得關注,因為主要地權被侵佔的國家營養不良情形嚴重,但卻缺乏避免投資者收購土地出口作物的政策。如果被侵佔的土地原本是自給農地的話,那情況就更糟了。」Rulli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