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國家公園東部園區入口處的南安部落,有一塊如新月般彎彎的稻田,是拉庫拉庫溪灌溉的第一畝田,過去部落皆以慣性農法種植水稻,近年來玉管處結合部落、民間團體以及企業,推動有機農法及產業轉型計畫,首批稻田已收割完成,並以「玉山瓦拉米」為名,讓糧食生產也能守護生物多樣性。
保育拉庫拉庫溪第一畝田
玉山瓦拉米來自南安地區的有機轉作田區,由完全無污染的拉庫拉庫溪灌溉;「瓦拉米」在布農語代表蕨類,以「玉山瓦拉米」為名,是告訴消費者,每顆米的出處,並能體認對生態保育的貢獻,以及鼓勵當地從事有機轉作農民。
這是玉管處繼東埔1鄰推動有機農法及產業轉型後,再度結合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的案例。這次面積更大、合作夥伴更多,包括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及玉山銀行都各以各所長投入此項計畫。
玉管處副處長吳祥堅說,拉庫拉庫溪第一畝田,必須是最乾淨的,而位於遊客中心附近的水稻田約30公頃,地理位置封閉,不受外界影響,又位於保護區內,很適合從事有機農法;當地長久以來使用慣行農法,對環境、地力產生一定影響,為了讓土地恢復功能,幾年前就思考如何扭轉局勢。
企業加入認購 團隊分工守護生態
去(2013)年專案輔導計畫啟動後,立即獲得當地農民的支持,並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專案輔導當地農民轉作,第一期即有6戶農戶、6.47公頃農田加入轉作;這項計畫也獲得花蓮農改場支持,參與技術輔導,當地碾米業者也加入有機產銷供應鏈行列。
接著,玉管處也邀請具社會責任的企業,投入贊助行列,由玉山銀行加入成為合作夥伴,提供專案輔導費用,收成後全數由玉山銀行以優惠價格收購,讓農民能專心於農事上,免去銷售的後顧之憂。
吳祥堅說,有機農法友善土地和生態的做法,是還給土地本能,生態恢復,蟲回來了,天敵也來了,架構完整的農田生態系,增加保育的邊際效益。
有鑑於目前幾個契作價格不利於農民的案例,吳祥堅表示,會維護農民權益,目前價格農民都可接受,也有農民因價格吸引,表示下一期願意轉作有機。
不過有機農法花的人力比較多,明年計畫邀請贊助企業的員工,一起來除草體驗農事。
吃進能提供生態服務的稻米
為使南安部落原住民農友了解有機水稻栽培管理技術,及推廣合適的田間栽培管理觀念,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也於6月舉辦有機水稻綜合栽培管理示範觀摩會,宣導有機水稻正確田間栽培管理觀念。
第一期稻作主要是以台南13號與台農74號香米品種為主,米飯具芋香味,口感佳。稻米產出後經送驗結果,立即通過無農藥殘留檢驗,也驗證了推動單位與農民半年多來辛苦的成果,下一期並將朝更嚴格的通過有機驗證方向努力。
吳祥堅說,改種有機是第一步,無農藥的環境,遊客放心,來這裡吃有機產品,也會把好處帶回自己的生活環境,影響更多人,擴大有機農產品的市場。當生態、環境改善之後,接著將朝產業轉型,無論是農事體驗或發展生態旅遊,都有機會,但也將是一條漫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