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被視為保護等級嚴格的國家公園,現在有更親民的保育選項!國內首度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結合慈心基金會,與當地農民合作,嘗試從慣行農法改做有機;歷經5年不懈努力,讓當地原本令人卻步、濃濃的農藥味,轉變為「連呼吸都甜!」
國際間提到在生活、生產過程兼顧生態保育的里山倡議,一開始是朝向保護區外的保護,直到去(2013)年在日本召開的亞洲保護區大會,首度將保護區內的里山倡議列入重要議題;不過,台灣早在5年前即開始化理念為行動。慈心執行長蘇慕容指出,農田生態系的保育實踐,是台灣之光!
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西寶聚落,依法必須嚴格限制開發,太管處與當地居民長期存在土地利用的歧見。太魯閣國家公園基於土地永續與生態保育理念,2010年起,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在地居民友善利用土地,引導園區聚落永續發展,以達經濟與生態雙贏的目標。
以綠保標章約定 黃嘴角鴞來作客
三方合作至今歷時5年,已有初步成效。西寶、洛韶、華祿溪及新白楊地區14戶居民中,已輔導13戶農民實際參與轉作、9戶通過有機驗證,約近10公頃農地通過有機驗證,同時也申請加入綠色保育標章驗證,是台灣國家公園結合有機輔導與生態保育的首例。
綠色保育標章驗證,將以黃嘴角鴞為保育標的。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過程中投注了大量人力及志工,與居民不斷溝通、協調。而簽訂合作協議、舉辦生產教育訓練課程、引介有機生產相關的技術與資源,及保證銷路,是農民願意改變農法的關鍵。
蘇慕容說,在慈心基金會的志工心目中,最開心的是,農友們從改變耕作習慣,進而跟著轉變心態;當地農民則表示,「透過轉作有機,我可以把最愛的土地留給最親愛的家人、以及後代子孫…」
目前玉山國家公園也將複製「西寶模式」,委託慈心基金會在南安以及東埔一鄰部落,打造有機新天地。
實踐農田生態系 台灣之光
去(2013)年於日本召開的亞洲保護區大會,將里山倡議納入議題討論,在地狹人稠的亞洲,關注保護區內保育的同時,更須兼顧生產與民生層面,讓人與自然共存成為可能。而西寶或可成為台灣的第一個案例。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全世界在談農田生態系時,多數針對研究、論述和出版,真正在農田執行、實踐生態系保育的案例卻不常見;而台灣正慢慢朝這個方向前進,十分可貴,是足讓國人引以為榮的「台灣之光」。
有感於農地雖位於國家公園內,仍不脫生產本質,累積的生態資料不夠豐富;蘇慕容說:「如果能進行生產區的生態調查,將做了幾年有機農業的農田,建立生物多樣性基本資料,將來無論是生態農業或保護區內的農業,都可提供基礎資料與數據,了解生物多樣性在有機農田的表現。」因此,今年慈心也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相關調查。
當農民為生物多樣性盡了這麼多心力,生產出健康、友善土地的作物,應適度反映於產品價格上。國內已有花蓮農改場致力於相關研究,消費者的認知也需跟進,蘇慕容認為,這必須靠學校教育、環境教育不斷推廣,才能「以綠色消費形成支持力量」。
邁向有機村 體驗旅遊再加碼
下一步,西寶將朝向「有機村」的理想邁進,也為國家公園的環境永續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型態,尋求共榮共存的互利模式。太管處企劃經理課課長聶士詔說,這項委辦的行動計劃,藉由課程、技術、有機資材以及人員培力,讓居民從改變農法開始友善土地、保育生態,進而邁向有機村的理想。
不過,西寶居民人數少,無法支撐起社區發展繁複的體系,外部單位協助不可缺,這幾年太管處持續舉辦體驗活動,讓居民和消費者都看得到保育的好處。
蘇慕容指出,西寶的經濟力來自於生產,在其他面向的力度仍嫌不夠,如果要朝向有機村,除了以生產為基礎,還要有體驗、解說、在地產品以及生態旅遊導覽等。
這幾年推動西寶有機農業,大致上軌道,過程中也看到年輕的一輩接手。蘇慕容說,國家公園明年是否繼續支應這項計畫仍未知,但只要這塊土地、這些農民還需要幫忙,慈心就會繼續協助、陪伴。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