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好毒!新生革龜來不及長大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環境好毒!新生革龜來不及長大

2014年09月02日
作者:郭芙(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海龜實驗室研究生 )

世界上最大的海龜,革龜(Dermochelys coriacea),也是我最喜歡的海龜之一。她迷人的外形,像楊桃,又像葵花籽,背面低調的深黑色配上一點點的白色雪花,則像鯨鯊。

革龜,圖片作者:郭芙

游泳健將 為何亦逃不過滅絕的風險?

在岸上巨大的身體看似有點笨拙,很難想像她是可以潛至1000公尺的深海游泳健將!而更特別的是,擁有龐大身軀的革龜,卻吃著看來沒甚麼營養價值的水母。不過這魁梧的大傢伙卻有個大麻煩,那就是革龜族群數量不斷的減少,甚至是所有種海龜中數量最少,而在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編列為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物種,即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

過去20年來革龜的數量已減少了原來的95%,科學家甚至推測革龜可能在未來10到20年之間消失匿跡。為避免革龜的絕種,科學家們不斷研究此物種為何而減少,並且試圖保護他們,讓他們的族群數量再次攀升。

所有的海龜都面臨到一樣的問題,就是性成熟晚,所面臨到的生存風險都相對增加,好比一條沙丁魚1至2年就可以繁衍下一代,而海龜則需要到十幾年。在現在惡劣的環境之下,革龜需要從原本剛孵化僅重40~50克重的稚龜,成長至將近2萬倍大900公斤,得挑戰更久才有可能安全的完成終身大事,可想其繁衍的難度遠比其他體型相較小的海龜更加困難。

圖片來源:Shark Bay,革龜(上)相較於其他海龜體型比較示意圖。

圖片來源:Shark Bay,海龜生活史概括圖。

環境毒物吞下肚 反映出繁殖能力不良

除了性成熟較晚、棲地環境的破壞、氣候變遷及漁業壓力傷害等,革龜數量比起其他種海龜減少的更多,特別在孵化率及爬出成功率全球平均只有5至6成!而這些原因可能是因為卵窩內的環境不良,如氧氣含量太低、二氧化碳濃度太高、卵窩內溫度過高、細菌感染等,都可能會影響到小海龜的健康。但在過去很多研究中發現,革龜卵窩中的微環境與其他海龜並無太大差異,因此就有可能與母龜媽媽本身健康及小海龜身上所帶有的毒素有關了。

這些巨大的革龜媽媽,每天估計需要獵捕300~400公斤的獵物,在現在高濃度的環境污染(如甲基汞)下,食入如此大量的食物,很有可能會把這些環境毒素也一併吞入肚,進而影響到她們的繁殖能力。

圖片來源:NOAA,革龜分布圖。

在佛羅里達的研究觀察中發現,這些無法爬出卵窩或是無法破出卵皮的革龜寶寶,她們患有一種肌肉病變的症狀,跟新生出來的小牛缺乏重金屬硒的肌肉病變類似。而並非所有重金屬都對生物體有害;重金屬分兩種,一為必需重金屬,一為非必需重金屬,必需金屬含量不足時會影響動物的健康,但不論必需金屬或非必需金屬過量都會造成生物體的危害。

像重金屬『』,是生物體所需的必需金屬,時常在受到重金屬危害時(如汞及鎘),扮演一個重要的解毒角色,所以當生物體受其他種毒性金屬干擾時,硒的濃度則相對上升。

研究中發現,母龜體內硒的濃度與她們的稚龜是有正相關的,而汞跟硒在稚龜的肝臟中則是連帶增加的,推估稚龜需要抵抗體內的汞金屬時,是需要硒抗衡重金屬所帶來的危害的。故科學家猜測,革龜孵化率與爬出率比起其他海龜更低,這可能與母龜的硒含量不足有關,且稚龜體內含有過量的非必需金屬所至。

但小海龜是否因為這樣而降低孵化率,在這些研究中還是無法確定,實驗中卻發現孵化與爬出成功率在不同的『季節』中更具有相對應的關係。由於革龜是保育類動物,我們無法做毒性測試,無法得知多高濃度的重金屬會對革龜造成身體的危害,所以這些還需要更多年的研究及更大的族群量監控才能釐清此現象。

圖片來源:The Telegraph

台灣近年來不斷發生工廠不當排放含有重金屬的廢水,會對這些長壽動物造成什麼影響,是很難想像的,而對瀕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來說,除了棲地的保護外,提高其胚胎存活率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良心企業及勇於檢舉是大家應盡的義務,海洋生物需要你我的幫忙,一起讓世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