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雅的致命「游」物:玳瑁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優雅的致命「游」物:玳瑁

2013年03月12日
作者:郭芙(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海龜實驗室研究生)

※編按:先前介紹過在臺灣海域有幸可見到的綠蠵龜赤蠵龜欖蠵龜革龜,相信讀者對牠們已有更深一層的了解。還有一種海龜大家一定不陌生,也是今天要介紹旅行於臺灣海域五種海龜中的最後一種。由於牠美麗的背甲常是人類收集的飾品之一,故數量岌岌可危,但除了美麗背甲裝飾品外,我們對於這古老的生物了解多少?牠和人類的關係又是如何?

「好漂亮的海龜喔!是玳瑁對不對?」這是筆者遇到海龜時,常聽到旁邊民眾所說的!其實大多於背甲上畫著美麗太陽紋的海龜其實都是小綠蠵龜,不是玳瑁!

玳瑁。照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Hawksbill_Turtle.jpg

不是縮頭烏龜!

解剖死亡後的玳瑁,背甲連接著脊椎與骨板一般印象中,玳瑁有著華麗咖啡色半透明鑲嵌著黑點的「殻」。然而,學術上,我們不能稱任何海龜的背甲為「殼」,原因在於龜類的背甲連接著脊椎與骨板;肺臟與腎臟緊則貼在背甲內側,是不可以像卡通中描述的一樣脫去外殼的。所以海龜為了讓身體可以減少空間,降低阻力,發展出流線行的外型,也不像陸龜一樣可以縮頭喔!

玳瑁?綠蠵? 傻傻分不清楚

玳瑁的學名為Eretmochelys imbricataEretmochelys源自希臘語詞根eretmo和chelys,兩者的意思分別是「槳」和「龜」,意思為玳瑁槳櫓般的鰭足;而imbricata是拉丁語,意為「覆瓦狀重疊的」,詮釋出玳瑁背甲形態的特徵。

全世界7種海龜中,最常被搞混的就是綠蠵龜與玳瑁了,分辨海龜的方法在於海龜背甲的盾片數量。綠蠵龜與玳瑁的盾片數是相同的,但玳瑁的背甲是覆瓦狀堆疊,就好像瓦片一樣,一片蓋過一片,背甲邊緣則是尖銳的鋸齒狀,但玳瑁隨著年齡的增長,鋸齒的鋒利度也會銳減,甚至老一點的玳瑁背甲上已經看不清楚覆瓦的感覺了!常常連海龜研究者也需要多看幾眼才能分辨是綠蠵龜或玳瑁。

玳瑁的背甲呈覆瓦狀堆疊,一片蓋過一片,背甲邊緣則是尖銳鋸齒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Tortue_imbriqueeld4.jpg

綠蠵龜與玳瑁還有個小地方可作為分類關鍵,就是眼前鱗,玳瑁的眼前鱗有兩對,而綠蠵只有一對。另外也有個分辨綠蠵與玳瑁的小撇步,玳瑁為了啃食珊瑚礁裡的海綿,演化出長長的臉以及老鷹一般的嘴喙,因而玳瑁的英文俗名〝Hawksbill〞及意指有著老鷹嘴巴的海龜,臉看起來比較長又尖或許就是玳瑁!

玳瑁的眼前鱗有兩對,而綠蠵龜只有一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EretmochelysImbricata_HeadScutes.png 玳瑁像老鷹的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Hawksbill_turtle_doeppne-081.jpg

猜猜誰是玳瑁,誰是綠蠵龜?(左綠蠵龜,右為玳瑁)。圖片攝影:郭芙

食用海龜肉易導致中毒

許多人不知道食用海龜的肉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甚至死亡,過去的文獻中,在日本、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印度、斯里蘭卡、西印度群島、台灣、菲律賓、波利尼西亞、印度、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吉爾伯特群島、斐濟以及墨西哥等地,都有因食用海龜肉而嚴重中毒症狀或死亡的案例。因此學者稱食用龜類而導致中毒的現象為為Chelonitoxism,筆者在此先簡稱為「龜毒」。

玳瑁是所有海龜中最毒的,大部分食用海龜死亡案例都是因食用了玳瑁。大多數學者強調,玳瑁的所有器官有潛在的毒性(抗熱毒素);過去的資料中也發現,包括革龜與赤蠵龜在內,食用其肉亦可能中毒。

龜毒並不像其他海鮮中毒(如雪卡毒cigatera)一樣常被提及,這可能與海龜為瀕臨絕種且被國際法規所保護有關。然而在這些食用海龜中毒的事件中,發現這些海龜多由沿海地區收入較低的居民所捕獲,此為這些居民維持生計不可忽視的來源。龜毒的報導可追溯回17世紀,發生中毒的地方大多在偏遠地區,沒有醫療健保設施,也時常因為知道食用海龜是違法而害怕制裁不去就醫。

食用海龜肉後通常於數小時至4天發病,毒性程度也與食用龜肉的量有關。通常症狀可分為3級:第1級較輕微,包含噁心嘔吐、腹部疼痛及腹瀉等症狀,嚴重可造成頭暈無力及咽喉腫痛等;第2級為口腔及咽部的灼燒感,使得吞嚥困難甚至產生十二指腸潰瘍;第3級則會多重器官受累作用陷入昏迷,肝細胞溶解,呼吸窘迫症等等,以及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第三級對兒童及胎兒的致命性很高,且倖存者往往存在複雜的中央和/或外週神經系統後遺症(如偏癱,四肢癱瘓,癡呆,感覺運動障礙等)。

然而食用海龜中毒的致病毒素還沒被發現,沒有解毒劑故病患只能透過嚴格且密集的照顧。學者推測這些具有毒性的龜肉可能是因為毒性物質透過食物鏈的累積,對海龜本生的健康並無影響,日本的調查中表示在食草物種綠蠵龜的肉裡曾發現一種在鞘絲藻屬Lyngbya的海藻毒素,稱為lyngbyatoxins。然而,它似乎不可能與主食為海綿的食肉動物玳瑁有關。要預防再有人食用海龜特別是玳瑁而中毒甚至死亡,管制這些瀕臨絕種動物肉品的買賣以及教育宣傳即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主食為海綿的玳瑁,喜歡住在珊瑚礁區,用牠老鷹一般修長的喙,啄食夾雜在石縫與珊瑚間的海綿,悠遊在美麗的珊瑚礁區。由於牠背甲上色彩斑斕的花紋,常被人類加工作為首飾、雕塑等飾品材料;玳瑁高貴典雅的外型,有健康長壽與幸福的象徵,因而也享有「海金」之稱。

過去玳瑁尚未被保護時,人們為圖短暫的金錢而使玳瑁幾乎走上滅絕,其與革龜一樣被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編列為極危物種,是海龜家族中數量非常少的成員之一,獵捕已是違法行為。生物所帶來的價值遠比將其做為飾品佳餚還要來得高,一個物種的滅絕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是非常難去估計的。

生態系環環相扣,每一種物種的消失牽連著其牠物種的生存;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對物種滅絕速度進行了估測,認為當今地球每小時就有3種生物滅絕,也就是說一年有超過2萬6千種的生物消失。倘若生物多樣性不斷的下降,自然界的恆定將受到影響,生態系也隨之受到破壞,屆時影響的將不只是人類的生活。我們所居住的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棲所,物種不斷的消失或許下一個要面臨滅絕的就是人類,因此保護生物事實上也是在保護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