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農舍蓋不停 小農:農地農用很難嗎?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宜蘭農舍蓋不停 小農:農地農用很難嗎?

2014年10月18日
本報2014年10月18日宜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宜蘭農田裡房屋成長停不住,原本作為糧食生產土地,卻開發成低密度住宅區,改變宜蘭純樸的民情,還不斷干擾糧食生產環境,原先完整的農田生態系,蟲鳴鳥叫也減少了。農舍無法解?

昨(17日)一群宜蘭小農發起「搶救農田地景行動誓師大會」,要求社會大眾重視這件事,並從地方自治條例到中央農業法規著手修訂治理,貫徹農地農用的精神。

聯署團體在農田中大會師。(圖片來源:守護宜蘭聯盟提供)

農舍影響  水質驗出微量重金屬

農舍問題多嚴重?宜蘭水利會會長許南山根據水質檢測資料指出,灌溉水質確實因建地等原因變化,最近一份水質檢測,350件中有80件有微量重金屬,雖在國家標準之內,但重金屬會累積,等到累積超標,影響糧食生產,恐怕無法解決。「農舍問題比毒油更嚴重,毒油還可解決,農舍造成的問題,恐怕難以解決。」

守護宜蘭聯盟提出3訴求,首先,落實農地(舍)農用。其次,要求縣政府訂定地方自治條例,保護宜蘭地景與優良農田;「請彎下腰傾聽大地,面臨破碎的蘭陽平原,準縣長們,請告訴人民如何因應,與我們共同守護宜蘭心價值。」

最後,要求中央政府修改農發條例第18條等相關法規,遏止農舍濫建。

農民、農地、農用  法令需明訂

守護宜蘭聯盟指出,農舍問題起源於2000年《農發條例修正案》,大幅放寬農地分割買賣的門檻,且對象不限農民,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後,全國新建農舍有7成集中在宜蘭,尤其是2010年以來,以平均每年700棟的速度增長,等於每天增加2棟以上。

守護宜蘭聯盟發起人李寶蓮指出,《農業發展條例》第18條雖說「農民...無自用農舍而需興建者」,但對於農民資格的審查機制闕如,也不知道農民資格所指為何;另外,雖規定90%土地要做為農用,但什麼是農用?田園造景的假山草皮都可以說是園藝資材,他質疑農用的定義恰當與否。凡此種種,中央都應訂出標準,減少模糊地帶,才能執行。

「以土地使用分區精神,農地本應農用,一旦蓋農舍就會變成低密度住宅區被炒作,破壞都市計畫和土地使用的機制」他說,應從區域計畫及地景景觀維護著手,也就是說,農村若需要住宅區,就是從區域計畫法修訂。

現行法令應嚴格執行

大多數農舍都是蓋在田中間,並把前後土地填平當前庭後院,如此一來,以後即使要耕種這塊地也不容易。他認為,縣政府其實可以透過建築法規規定不能退離道路多少範圍,例如只能建在馬路邊,不能退到5公尺或10公尺以外,至少保留之後農地的完整性,以後農用的機率會比較大。

李寶蓮建議,對於非農用或非法填土的這些農舍,應更嚴格稽查或開罰,若一次開罰6~30萬,而且能連續罰款,甚至撤銷建築執照,應能防範未然。這部分現在就能做到,卻未好好執行,宜蘭縣政府顯然做得不夠。

小農淚汗澆灌沃土  轉眼成屋 

回鄉以友善土地的農法耕種的青年農民李玉菁表示,好不容易花了幾年的時間,不用藥、不用化肥的方式,把原本廢耕的土地,一點一滴恢復過來,卻聽到地主說,土地賣出去了,不能租地了。

小農誓師:農地種田不該種屋。

「看到這麼多的農舍,這麼好的田地變成房子,回鄉是為了什麼?」他認為政府政策存在矛盾。

出身農家的李玉菁說,從小父母的觀念就是要他盡量讀書,不要種田,到都市找份好工作,但這幾年來,有機農法的觀念蓬勃,政府也鼓勵青年回鄉種植,但回到宜蘭看到休耕十幾年的田地不再種植作物,卻種了房子,到底該如何是好?他呼籲政府農地應恢復農用,要種田而非種房子。

農田種房舍  造災不造福

擁有15甲農地的代耕業者黃國添出身農家,1983年娶妻後回鄉種田。他說,小時候當地能蓋農舍者是真正有農耕行為的農民,農地能真正生產農作物;自雪隧通車,政府開放買賣2.5分地以下的農地,外地人來此不是種田而是種農舍,農地不斷消失。

他說,以前填平一點農地,長輩就罵了,因為農地是經濟的基礎和脈絡。1993年農地開放買賣,初期還未有商人拿來蓋房子,但2006年雪隧通車,買地蓋房的速度非常快,從高速公路看,除了低窪易淹水地之外,幾乎遍地都是農舍;不只如此,還有很多農地已經變賣,等著蓋成農舍。

「全部賣,連低地也都填高了!」黃國添說,這些原本可以吸納雨水,下滲成為地下水的土地,一旦填平鋪上不透水的混凝土,表水四處溢流,在極端氣候表現下,將加劇洪水機率,對於易淹水、靠海的宜蘭,影響甚鉅。

外地人買了農地蓋農舍,不但破壞土地,庭院深鎖和當地人甚少往來,讓宜蘭的鄉土味也消失了。土地買賣是一個銅板敲不響,何以農民要賣土地?他表示,農地價格是一個原因,根據他這幾年來觀察,過去三七五減租的「頭家田」流失得最快。

農業生產溝渠不許搭排  農舍不該干擾糧食生產

宜蘭水利會會長許南山說,農地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祖先開墾保存下來的,祖先犧牲心血,無非是希望子孫在此安居樂業。政府農地重劃,開放買賣,10年來統計,宜蘭大約7000間農舍;若將宜蘭農地依現行規定換算,可蓋8萬多戶農舍,這些屋舍若林立在農地,延伸的問題絕非社會大眾樂見。

宜蘭小農以及支援團體共同簽署搶救農田地景宣言。左起:黃國添、許南山、李寶蓮、李玉菁以及小野。

法令規定灌溉溝渠絕對不能搭排,另外宜蘭的排水溝也是低漥地區灌溉水源之一,在此情況下,水利會反對排水溝搭排,卻引起房仲業者質疑。「將農業生產使用的溝渠,誤認為污水排放溝渠,這是很嚴重的觀念問題。」

許南山說,台灣是島國,糧食要靠自己生產。政府天真的以為靠進口就好,但若遇能源短缺,運費就會增加,到最後人民吃的糧食只能靠自己生產;而糧食生產和土地、水源無法切割。「這塊土地是未來子孫要居住之處,政府要讓人民吃安心,政策要檢討,不該讓農舍問題干擾糧食生產。」

宜蘭僅存希望 守護農地不該輕放

千里步道發起人小野說,《看見台灣》紀錄片在戲院打敗劇情片,顯示台灣人關心自己的土地;而電影中拍到最後一點點漂亮有機會的地方,就是宜蘭、灣寶,還有一小群弱勢的人努力耕種,希望土地不要被汙染,也是台灣僅存的希望。

「宜蘭縣政府是我所知道全台灣最重視地景地貌和汙染破壞的政府,和台灣最後的希望,但當整個政府都腐敗時,宜蘭也保不住了。」小野指出,腐敗根源是開發主義以及以經濟發展為名的觀念,過去大家認為英雄的大財團、大企業,最後發現這些人是破壞台灣環境、造成貧富不均的罪魁禍首。

「我們台灣人要為此負起責任,我們不該包容這些事情,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認為政府本來就是官商勾結,收點紅包小事情沒關係。」他說,能救台灣的就是台灣人本身,不能輕放這些人,記取教訓,直到事情改善為止。

「守護宜蘭心價值」-搶救農田相關連結

行動宣言 FB 網路連署 Q&A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