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社群增進生物多樣性 聯合國肯定ICCA貢獻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在地社群增進生物多樣性 聯合國肯定ICCA貢獻

2014年11月07日
本報2014年11月7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馮加伶審校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第12屆締約國大會(COP12)上月於韓國平昌落幕,根據其公布最新出版物資料,「原住民族與社區保育區(Indigenous and Community Conserved Areas,ICCAs)」對於促進生物多樣性的20項「愛知目標」有一定貢獻。

ICCAs是保育和永續利用最古老的一種形式,意由原住民和當地社區,透過習慣法或其他有效的自治方式加以保護天然或經改變後的生態系統,使其富含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價值。

原住民族與社區保育區(ICCAs)覆蓋地球的面積達10%,甚至比官方的保護區還要大。(來源:Rusty Stewart)

保護區之外 原民社群保育成效獲肯定

以這個方法管理的區域,覆蓋地球的面積達10%,甚至比官方的保護區還要大,並有其多面向的成效,例如生態系和物種保育、維持居民生計、降低貧窮、對抗氣候變遷、維護婦孺等弱勢族群安全,以及增進對各類型知識的良好運用。

ICCAs以各種形式促進「愛知目標」,例如:

  • 採用創新策略來復原並維護生態系的功能,包括減少或消除污染,與解決外來入侵種的難題(目標8,9,14)
  • 涵蓋永續管理生產生態系,包括農業、水產養殖、林業,以及其中所畜養和野生生物的多樣性(目標7, 13)
  • 致力於利用平等且有效的方法,擴大保護區範圍(目標11)
  • 致力於減少自然棲地的喪失、維護漁業與包括珊瑚礁在內的水生生態系,並保護瀕危物種(目標6、10、12)
  • 使用結合獎懲策略的規則,來維護生物多樣性(目標3)
  • 增進人民福祉,像是包括促進國家發展、永續經營、降低貧窮,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目標2,4,17)
  • 體現並協助推廣對生物多樣性價值的深刻認識(目標1)
  • 藉由生態廊道、連通、減緩和各種調適方式,提升氣候恢復力(目標15)
  • 是提供社群機構公平利用和安全獲益的強大工具(目標16)
  • 體現複雜和多元的知識形式,包括傳統和現代的科學與技術(目標18,19)

如果ICCAs能獲得更多認同與支持,便能更有效地發揮其優勢。

根據聯合國最近出版的幾篇報告,包括最新的第四版《全球多樣性展望》(Global Biodiversity Outlook)都點出,CBD締約國在設定目標與實際作為之間有落差存在,而ICCAs很可能是填補該落差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雖然ICCAs對保育有相當大的助益,但其原本的目標和動機卻是針對道德、經濟、政治、文化、物質和精神層面──而這通常就是在地社群原本的生活方式。ICCAs與原住民的權利密不可分,也和地方社區與土地、自治和文化認同息息相關。這也反映出聯合國對「原住民和地方社群在維持生態系、物種和生態系功能」這個關鍵角色的認同。

支持在地保育行動 聯合國會議力推ICCAs

然而,ICCAs正面臨多重威脅:缺乏土地權、天然產業和不當開發、土地的利用不當(包括國家級保護區和大規模農業等)。上述情況多發生於對ICCAs的不瞭解或是缺乏認同,因此為了讓大眾更認同ICCAs,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

透過適當的肯定和支持,方能顯著增強ICCAs在實現愛知目標所發揮的功能。以下地幾個步驟尤其重要,締約國在CBD會議時已經認可採取這些行動,但是我們有必要盡快採取作為。

  • 承認ICCAs在集體領土和資源的權利,包括在國家法律和政策層面
  • 認可地方/傳統知識和實作,讓保護區域免於竊佔和不當挪用,適當與外部/現代知識體系合作的機會
  • 協助提供ICCAs的文宣、評估與宣傳,並提升公眾意識
  • 協助抵抗威脅,尤其是來自大型企業和商業壓力
  • 增強ICCAs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基礎,藉此適當支援生計活動、技能與新知識
  • 促進婦女、沒有土地的少數民族和其他弱勢族群的權益
  • 支援ICCAs之間的網絡,並維護原住民、當地社群、人權倡導者和發展與保育團體形成的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