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軟軟的
今天我撿到這3天裡面第15隻死掉的小鳥,應該不能說第15隻,因為在今天同時撿到了11隻。
1月底2月初,宜蘭開始稻作的育苗工作。
浸過水的稻穀,剛發了一點點小芽,白白的,像指甲旁邊有時候會翹起來的小肉,就跟培養土混合,一盤一盤的用生產線搭配人力操作:「放盤」、「撒土」、 「噴藥水」、「撒稻穀」、「撒土」、「灑水」、「堆高」。稻穀裝在塑膠淺盤中堆疊起來,在黑暗裡等待4、5日,再放到田裡面進行綠化。等到長得差不多,就用插秧機操作插到田裡。
撿到的小鳥就是倒在綠化場旁邊。我知道即使是友善耕作,在代耕業者育苗的這個階段還是很難不用藥,簡易查了資料,在育苗這個階段可能發生的疾病有秧苗徒長病、苗立枯病、稻熱病、胡麻葉枯病等等。除非小面積耕作自己育苗自己插秧,但這樣能養的活幾個小農?米又要賣多貴?
我跟青松大哥討論起育苗的用藥問題,他說一盤秧苗如果有一個角落生病,插秧機在田裡插秧時,就等於把這個角落放大在田裡,將來那裡就會禿一大塊,需要用人工捕秧。甚至在插秧前秧苗就全軍覆沒。對目前稻米的產業結構來說(比方說末端米價太低),很難承受不用藥的風險。
小鳥可能是吃到泡過藥水的稻穀,或是比較難讓人接受的,被故意用拌過農藥的穀子撒在秧苗的保溫布上而毒死的。
假設我在田邊看到有人正在拌農藥要毒鳥,也許我不會衝上前去阻止他吧,目前這件事的輪廓對我而言還很模糊。代耕業者的考慮是什麼呢?不同的代耕業者作法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呢?聽說有一個代耕業者可以做無毒秧苗,聽說有一種「溫湯消毒」,不知道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青松大哥說,也許可以跟能夠談的代耕業者討論看看,只要有人在乎,技術就會慢慢改進。
巡了兩條田埂,這些小鳥,跟小鶹和猿人一起撿回來,用夾鏈袋包好,10隻麻雀,1隻黃眉黃鶺鴒,標好時間跟坐標,寫上「疑似農藥中毒」,準備要用冷凍宅配到特生中心建檔。
我留了一隻下來,剛好裝在上面有用奇異筆寫過「髒衣服」的夾練帶裡面,就叫他髒衣服好了。髒衣服抓起來軟軟的,難得可以近看麻雀的羽毛,覺得麻雀很美。這些小小、軟軟的生命,突然讓農藥、毒鳥這些詞立體起來,逼近在我眼前。如果有一天努力到可以讓代耕業者答應我們一起不用藥,那就代表整個產業的結構已經被我們翻轉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