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來了》 中國環保局長的霧霾小說 | 環境資訊中心
透視中國環境

《霾來了》 中國環保局長的霧霾小說

2015年03月12日
作者:陳璇(中國青年報記者)

※ 本文轉載自 中外對話,原刊於《中國青年報》

這部出自環保官員之手的小說,再現了環保工作的尷尬處境,所以被一些環保官員視為「工作指導手冊」。在不少普通讀者眼裡,它又成了「防霾生活指南」。

上海霧霾。圖片來源:張春海

李春元有兩重世界,現實的和虛構的。

現實中,他是河北省廊坊市環保局副局長,還是當地分管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官員之一,廊坊是中國霧霾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在這塊市區距離北京天安門廣場僅40公里的土地上,他是對空氣質量最敏感的人之一。

虛構的是他筆下的世界。2014年,他出版了一部環保小說《霾來了》,人物角色都跟霧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有政府官員,也有生活在霾中的普通人;既有官場中的糾葛,也有普通人的困頓和思考。

對李春元來說,建立虛構世界相對容易,他可以自由地編織情節甚至掌控霾的踪跡,這給他帶來相當大的成就感。而現實裡,這位環保官員深感,跟霾的鬥爭,每前進一步,都要使出渾身解數。

小說是需要矛盾和衝突的。《霾來了》開篇就拋出一個針尖對麥芒的場景。

作為小說的主要人物之一,E縣環保局局長呂正天正式出場是和胡姓縣長的一次爭吵。起因是縣長想把一筆給環保局治理污染用的預算,挪給安全生產管理局蓋大樓,而呂局長頂了胡縣長這個提議:「污染這麼大,霾這麼重,咱不能光要政績不要命了。」

按照李春元的情節安排,呂局長被縣長「吊」起來了,連家也悄沒聲兒地搬走了,離開了令他失意的E縣。

李春元稱,小說裡每個人物的命運,都是經過他精心設計的,有很強的寓意。呂局長遭遇的不順,在他看來,正是現實中一些環保局長官場處境的寫照。

李春元從部隊轉業到廊坊環保局副局長崗位是在2008年。上任後的第一課就讓他感受環保局長不好當。那是在一場全國地市級環保局長崗位培訓討論會上,各地環保局長圍坐在一起,相互大倒苦水。議論著環保局長經常被問責、環保局長位子坐不穩,等等。聽了這些「苦水」,李春元當時涼了半截,心想:「完了完了,進錯門兒了。」

在這部環保官員創作的《霾來了》裡,無論是正直敢言的年輕環保局長,還是在環保崗位上耕耘30多年的老環保局長,都被作者賦予「奉獻擔當」的精神品質。這也可以解釋他創作這部小說的部分動機──為優秀的環保局長代言,當然也包括些許「訴苦」的成分。

不過,在虛構世界裡獲取的精神滿足,並不能安慰現實裡的焦灼情緒。現實經驗告訴李春元,在人們早已不避諱談論環境污染的當下,環保局長這個位置卻長期以來像個「燙手的山芋」。

地方環保局長兩三年就換一批,有的空出來一時半會兒還接不上人。有人寧願調到邊緣科室,甚至降職也不願意幹環保。

而環保官員頭頂上壓著「仕途天花板」,甚至有人說環保局長是仕途的終點。李春元翻出一本環保部主管、中國環境報社主辦的內部刊物《新環境》,其中一篇報導裡統計了這樣一個數據:20年來,99%的卸任廳局長沒能從這一崗位上獲得升遷。

虛構世界裡,呂局長被縣長架空了以後,找個他的繼任者成了縣里的難題,這也令堂堂的胡縣長覺得很沒面子。

胡縣長把環保局的3位副局長找來談話,指定每個人主持環保局工作1個月,考察一下,看誰優秀,讓誰接任。

其中一個被考察的副局長叫任京。當月,胡縣長攬了一個專案,要在縣城邊兒上批塊地,建個化工廠。縣政府辦公室通知任京去開會,但他藉口高燒住院吊點滴,讓環評科長替他去開會。

魔幻的情節發生了。環評科長把看大門老馬頭的電話給了縣政府。在胡縣長親自主持的辦公會上,議題就一個:各部門簽字、蓋章、走人。按照環評科長的要求,西裝革履的老馬頭帶著公章按時到會,按要求簽字,按要求找對了蓋章的地方,任務完成得很出色,僅用半個小時案子就批定了。

沒想到,事後第3天,C市市長到環保局檢查工作時看到了驚人的一幕:在E縣上報的某化工廠審批項目表上,不僅是環保局,土地局也是一樣,兩個單位蓋的全是收發室收訖郵寄物品的證明章。

讀到小說的這個段落時,江蘇省環保廳政策法規處的賀震會心一笑。當然,這個魔幻現實主義風格的情節純屬虛構,李春元也說:「看門大爺蓋公章是藝術化的誇張,現實生活裡沒有發生過。」

不過,賀震讀出了誇張背後的現實意味。這位在環保部門工作將近10年的環保人評價《霾來了》:「拋開文學創作水平不談,這部小說裡很多情節都反映了現實。從環保工作角度來說,內容也比較專業。」

這是李春元、賀震以及更多環保官員不諱言的現實生態:有些地方領導決定上的項目,如果有環境問題,環保局堅持不同意,有可能被調職甚至受處分;而想保住位子,則要服從上級領導的意志,觸碰環保底線。

李春元坦承,現實比他的虛構世界要豐富得多。這位長年做宣教工作的官員深諳表達的分寸,而身邊的人時常比他還要謹慎。李春元的小說初稿都是手寫,每次寫完一點就找同事打成電子版。作為小說的第一批讀者,經常有人提醒他:李局長這個是不是寫得太猛了? 他吸納民意,「再往回收收」。

儘管如此,李春元還是感覺「得罪人是難免的」。他生怕有人對號入座,小說裡的地域名稱也用字母代替,「但還是會有人對號入座」。

無論是虛構還是現實,這兩重世界的時代背景相同──霾來了。

2012年,李春元在環保副局長任上的第4年,PM2.5從一個專業名詞變成街知巷聞的熱點話題,「霾」字也隨即成為最熱的漢字之一。

霾是當仁不讓的主人公,瀰漫在小說裡的各個角落,而現實源源不斷為作者提供創作資源。有處細節看上去頗為誇張——市區內近期連續發生數起蒙面人借霧霾深夜入室盜竊案。李春元稱自己正是從現實裡獲取的靈感。某地前段時間有家工廠被盜走一枚放射源,分管輻射工作的李春元調來監視畫面一看,偷盜的人臉上蒙著面,剛好這天霧霾重,監控畫面也霧濛濛的,看不清楚。

李春元寫完這部24萬字的長篇小說只花了100多天時間。他平日衣兜里總裝著撕下來的台歷紙,在空白頁上隨時想寫就寫。有時,他走在路上,突然想到什麼,就趴在路邊的垃圾箱上寫起來。他特意強調一個細節——廊坊街邊的垃圾箱是平面的,「環衛工人擦得很乾淨」。

按照李春元的計劃,要寫完環保小說三部曲。他已經想好了第二部的名字——《霾之惑》。他不斷往虛構世界裡填充情節,大致設想《霾之惑》的背景是當下環保工作前所未有的新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