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發展只提拼觀光? 公民批忽略環境、文化在地連結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東發展只提拼觀光? 公民批忽略環境、文化在地連結

2015年04月23日
本報2015年4月23日台東訊,特約記者陽雨山報導

2011年6月,立法院三讀通過「花東地區發展條例」,設置花東地區永續發展基金總額4百億元,基金執行期程為10年,現在走到第四年,進入第二期綜合發展實施方案流程,台東縣府上半年忙著跑程序。

上周日(4/19)縣府辦理「第二期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草案)」聽證會,等著4月底陳報行政院。不過,發言民眾普遍反應既有提案太重觀光、輕忽環境、文化及民生層面。會議主席副縣長陳金虎表示,計畫內容還有調整空間。

20150419 花東基金 台東第二期聽證會

計畫目標彼此矛盾  環團質疑縣府未釐清根本課題

台東縣在第一期綜合發展實施方案中,行政院核定28案由基金補助8.98億元,迄今已執行完畢2案,縣府針對第一期提案成果檢討,強調要「加強跨部會、跨區域整合」。

不過,在聽證會現場,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指出,縣府各處室缺乏橫向連結,第二期計畫目標彼此矛盾。他以鄰近區域的富岡漁港與富山護漁區為例「一邊要衝遊客數,另一邊又要總量管制」。而台東的社福需求,究竟是缺館舍,還是缺人力?他質疑縣府並未釐清根本課題。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秘書莊詠婷也發現,有些計畫內容只是換掉主詞後「複製貼上」,或憑一頁內容,就要討上百、上千萬經費。

對此,蔡中岳強調:「縣府提案陳述現況時,別只用形容詞,要以具體數據說明」。

國際幸福城市願景  卻缺整體面向評估

計畫處長余明勳表明,台東的願景是成為「國際幸福城市」,而在過去的分區座談會中,發現民眾最在意的還是交通、醫療、教育、農業等課題。在各部門經費需求比例上,在帳面上,交通與農業的經費需求最多,其次是基礎建設、文化與觀光。副縣長陳金虎期望藉花東基金提案內容提升縣民平均餘命、減緩人口流失。然而,民眾還是不願買單。

「提案實質內容的比重仍偏重在觀光」,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分會長林義隆直指,「對各面向現況的評估還是看不到;台東需要各方面的發展,縣政不應只重觀光客,而排擠在地居民的垃圾清運、水資源、醫療跟緊急救援等社會成本。而台東最大的優勢是生態資源,不應被犧牲,否則台東變成跟其他地方一樣的時候,還有競爭力嗎?」

環境成本留縣民  環團籲拼觀光也須教育遊客

針對垃圾問題,環保局長謝清泉表示,「目前台東垃圾是外運到高雄焚化,現在清運費遭調漲,縣府得多花6000萬做垃圾清運(總金額達1億2千萬)。」

觀光產業為台東衝高旅遊人次,也衝高了垃圾量,卻得由縣民與縣庫概括承受,發展產業的同時,環境成本只能外部化嗎?或者,有更好、更聰明的設計,能從源頭就預防後遺症(例如廢棄物、維護成本等)的產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台東工作站專案經理黃苑蓉呼籲,觀光計畫不要只為了迎合遊客而寫,教育來台東的遊客也很重要。如何在旅遊過程中,一起維護在地資源,成為友善環境的綠色旅人,例如在海洋鄉鎮宣導「永續海鮮」、「海洋廢棄物」就很迫切需要推動,當全世界已經為了海洋資源枯竭、海洋廢棄物所苦的時候,台東要等到問題很嚴重才來面對嗎?另一方面,在地的店家在商品或服務的生命週期中,也得有意識的從前端設計減少廢棄物與汙水,降低環境衝擊。

規劃未取得原民同意  縣府未回應質疑

除了生態資源,台東的獨特性還包括多元族群與文化,在日治時期以前,整個台東縣境都是原住民部落的傳統領域,也因此《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明定「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內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詢並取得原住民族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政府或法令限制原住民族利用原住民族之土地及自然資源時,應與原住民族或原住民諮商,並取得其同意。」企盼過去因不尊重原住民而導致的侵害不要再發生,但是,縣府提案的內容仍引起疑慮。

「反對養雞場新園里自救會」發言人巫化‧巴阿立佑司痛批,面積5公頃的大型養雞場,就將設在卡拉魯然部落(Kalaluran)的傳統領域,這裡也是台東都市計劃的中心,養雞場要怎麼幫助觀光與發展,若發生禽流感疫情,誰又能承擔風險?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研究員黃靖庭則談到,在利嘉部落的提案,要把張惠妹的家鄉做為主題規畫參觀,「有先問過張惠妹或她的家人或鄰居嗎?」沒考量到在地居民意願的發展,就長得很像災難。然而,聽證會當天,自始至終,縣府原住民族行政處,都沒有回應民眾相關的質疑。

不重母語反提升英文  教育計畫也偏觀光  

聽證會中,民間關心重點除了環境議題,還有教育議題。一位剛從偏鄉國中主動請辭的陳小姐坦言,現在的偏鄉教師除了教學外,還必須兼任其他繁雜業務,許多立意良好的資源(像是獎學金),在教育現場卻無法適切分配,她對現行結構已感到失望,看完這次教育處提的計畫後,更不明白,「開發陸海空教育…為什麼教育處的計畫,很像是觀光旅遊處的計畫,教育當局對於偏鄉與台東的教育問題還有想像嗎?」

教育處對原住民的教育計畫不是復振母語,卻在提升英文,有12年教育資歷的陳小姐認為,「台東孩子的未來,不是只有走觀光這條路」。

另一位游先生也發言挺教育,他提醒縣府注意花東基金的立意,也包括提供融資與人才培育,也就是說,硬體建設不是唯一選項,而人才培育不只是辦講座或課程,「政府願不願意花12年改變下一代孩子的教育?如果我們從小給孩食農教育、環境教育,他們成為破壞環境的大人的因素,是否就少了一些,請投資我們的下一代!」

會議流程設計僅各自表述  難深入討論

聽證會結束時,共有13位民眾公開發言或代讀意見單,縣府局處首長雖然對民眾發言多有回應,但流程設計並非讓公部門與民眾有深度討論的機會,而是讓雙方各自表述。

會議主席、副縣長陳金虎總結,「今日的討論有幾種類型,反對提案、修正提案,計畫外的提案,或其他施政面相上的檢討。本計畫書不是台東整體的施政,只是一部分,目前還容許修正。」

該如何看待花東基金?

  • 計畫書規劃不長遠  民批:「像一稿多投」

台東縣政府在會議中不只一次坦承,台東是窮縣,所以有什麼爭取經費的機會,就會盡量爭取,但在民眾觀感來看,計劃書像是在「一稿多投」,長期而言,看不見明確的經費爭取與運用策略,有一點經費就花掉,民眾郭小姐在發言時就直言,「難道政府只做4年內看得到的事嗎?」

  • 公民可參與提案,檢視必要、可行性,為綜觀東海岸整體環境社會之契機

不過,現行花東基金執行流程的優點,是花東兩縣政府必須讓公民參與提案,檢視提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對民眾來說,不好的計畫可以及早刪除,以免浪費行政資源;好的計畫在執行期,也要繼續被監督。

至於花東兩縣也可以趁接下來的6年時間,彼此觀摩與交流兩地的公民參與經驗,好的計畫其實花東兩縣可以並進,像在花蓮已通過的民間提案,就要運用基金投入調查最缺基礎資料,做社會監測、環境監測,還有海洋廢棄物監測,如果台東也一起做,未嘗不是整體檢視東海岸社會與環境體質的好機會。

台東縣實施方案計畫,2015年1-4月時程,民眾有機會參與的時間其實很短:

一、分區座談會蒐集民眾意見:104年1月14~16日辦理4個場次(成功鎮、關山鎮、太麻里鄉及台東市)的座談會,蒐集各方意見。

二、公開閱覽:研擬「第二期(105-108年)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草案),104年4月2日起至18日止辦理公開閱覽。

三、草案聽證會:104年4月19日(星期日)下午14時,假台東縣政府大禮堂辦理「台東縣第二期(105-108年)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草案)」聽證會

四、104年4月底前陳報行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