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第三次垃圾革命 台北市規劃首座廚餘生質能廠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推動第三次垃圾革命 台北市規劃首座廚餘生質能廠

2015年04月29日
本報2015年4月2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北市政府為了有效利用回收廚餘,計畫設置低碳、綠能的廚餘生質能廠,每日處理量200公噸,並以國外生質能電廠經驗換算,預估發電約1,000萬度、供近6,000戶家庭用電,並得以每年減少532萬公斤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14座大安森林公園年吸碳量。

作為台灣首善之都、國際化都市,能跟上國際脈動的方式,包括以先進技術處理有機廢棄物。台北市環保局局長劉銘龍表示,廚餘生質能廠計畫是繼垃圾焚化、隨袋徵收之後,推動台北市進入第三次垃圾革命,轉廢為能,增加城市韌性。

廚餘將成為新能源的來源。圖片來源: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784-2-8

台北市家戶垃圾減量率達66.70%,總資源回收率達到56.38%;每日回收約180公噸廚餘,年處理量為7萬3,000公噸,已具有廚餘生質能廠的穩定料源,也具備設置經濟規模之能力。

依國際能源總署(IEA)彙整資料,全世界計有131座年處理超過2,500公噸之厭氧醱酵處理廠。台北市環保局表示,利用廚餘厭氧醱酵發電已是國外相當成熟的技術,兼具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再利用,又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利用微生物在厭氧環境下分解有機廢棄物,產生類似天然氣的再生能源,使廢棄物能源化;反應後的殘渣又能製成堆肥產品,用於土壤改良,促進循環利用。

厭氧醱酵過程皆於密封環境中進行,也可解決民眾最關切的臭味問題。台北市每日約回收160噸堆肥廚餘,由於北部地區合格堆肥場有限,又因傳統堆肥臭味無法消除,委外利用常受阻,更顯出設置廚餘生質能廠的迫切性。

環保局科長郭國鑫表示,生質能電廠妥善處理廢棄物,將污染轉為能源,不過,相對於國外負擔高電價,因此鼓勵再生能源;台灣電價便宜,再生能源成本相對顯得高,是否具市場競爭仍待觀察,但在處理污染、低碳等優點上仍值得投資;目前招標委託顧問公司進行規劃。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