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如何服務社會系列:中原大學篇
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一年使用約160億個塑膠袋,每人每年平均782個,是歐盟國家198個的3.9倍。根據統計,台灣夜市每5分鐘使用116個塑膠袋,推估到全台103個夜市,一開市就秒殺近40個塑膠袋。
減少地球負擔,中原大學廣告行銷服務課的學生們,自動到夜市推無塑運動,以店家不主動提供塑膠袋以及消費者自備購物袋為目標,以所學服務公益,創造最大共同利益。
十八般武藝 讓民眾不塑也行得通
根據看守台灣協會估算,台灣一年使用約160億個塑膠袋,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7個以上的塑膠袋。這麼高的塑膠袋使用量,讓台灣多了塑化王國的稱號。
「每個人都在使用塑膠袋,保護環境也不只是環保團體的責任,我們期待從年輕世代就改變使用行為。」中原大學企管系三年級學生柯雅齡和幾位修習廣告行銷服務課程的學生,這一年來,選擇與看守台灣協會合作,推廣減塑概念,透過公共議題的參與,學生認知到在環境議題上的責任。
一開始,學生們就從看守台灣協會收到厚厚一疊資料,從中吸收相關知識,了解一次性塑膠袋過度使用的問題,利用所學,推動減少使用塑膠袋的概念,並從學校附近的中壢夜市為第一個目標,透過觀察、統計,以及傳統、網路等行銷方式,期待能改變消費者以及店家使用塑膠袋的習慣。
他們選擇夜市作為活動行銷的地點,因為夜市是使用塑膠袋最多的地方。「我們觀察了一個夜市每5分鐘就使用了116個塑膠袋,全台有103個夜市,也就是每分鐘全台夜市就製造2389個塑膠袋!」同為企管系的徐文玲指出,而且夜市開張的時間,遠超過5分鐘,塑膠袋量十分驚人。「因此我們選擇在夜市呈現主題。」
這堂課結合不同科系的學生,除了企管系,還有商業設計的學生。他們將所學十八般武藝盡其所能派上用場,例如拍攝減塑廣告,以塑膠質材盛裝熱飲,有如吃塑膠蓋,來強調日常中充斥看不見的毒;並製作海報、活動視覺標識以及布條等這些傳統行銷方式。他們還架設網站,放上廣告宣傳,並以議題區分活動網頁。
他們在中壢夜市辦快閃活動,喊出「減少一次性塑膠,跟我們一起減塑」,提醒大家濫用一次性塑膠的現況,及背後可能面臨的看不到的毒物風險。學生們觀察到,有些民眾因為活動宣傳,立即教導孩子塑膠袋是有害、要減少使用,也有店家主動表示支持活動,甚至有些媽媽逛夜市,完全不使用塑膠袋。
徐文玲說,雖然只辦了一次活動,影響一小部份的人,但這些行為必須落實,從店家和消費者同步著手,才能有效降低塑膠袋的使用。他們長期的目標是消費者自備環保袋,店家不主動提供塑膠袋,為此,看守台灣協會也將提供「無塑店家」的標章給配合的店家,提升其守護環境的形象;並從中原商圈做起,無論是夜市攤商或店家,若有意願者都可以加入。
他們期待桃園的夜市也都能發展無塑店家的概念。「完全禁止使用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朝向合理使用、減少使用,」柯亞齡舉例說明,從不同店家買的東西,可以集中在同一個塑膠袋,而不是每一家都拿一個。省一個都能響應無塑生活。
以所學創造最大公共利益
「從教育角度,我們要讓下一代知道,可以用專業來服務公益,而不只是當一天志工或捐發票。」提到讓學生參與非營利組織公共議題,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丁姵元表示,台灣一些公益組織規模雖小,關心的議題很重要,卻缺乏募款和曝光的機會。因此,透過課程設計,鼓勵學生了解公共議題,讓學生以所學服務公益組織,在這過程中受薰陶、激勵。
「在他們進入職場前,知道有很多人關心台灣。」他希望以此帶動非營利組織和學校的合作。
「一個社會的善性循環,應建立在多贏的基礎上。」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邱永中表示,過去商業設計的同學都是給財團機會,財團更壯大了,可是台灣群體的利益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失落了;這堂課的意義,有如提供學生、公益團體以及台灣未來機會。
學生在這過程中,學習專業成長,無形中也給這些財力有限卻關注台灣未來的公益團體機會,更是給台灣社會機會,彼此在各自的位置上創造多贏。
「學生在課堂上面對老師,只是解決課業的問題;這門課不只解決課業的問題,更是台灣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當這個問題被解決時,才能創造共同的利益。」邱永中說,專業的學習必須回歸人文關懷的基本面,能在別人的需求上有對話。
【相關文章】
【大學教育如何服務社會系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