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化不只是遮蔭 星國搬整座森林顧生態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城市綠化不只是遮蔭 星國搬整座森林顧生態

2015年06月03日
本報2015年6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黃淑玲報導
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建築系副教授陳培育(Dr. Tan Puay Yok)。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建築系副教授陳培育(Dr. Tan Puay Yok)。攝影:黃淑玲。

「新加坡是個『超乎尋常綠』的國家,根據我個人的經驗,這是全世界最綠的國家。」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建築系副教授陳培育(Dr. Tan Puay Yok)說。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與台北市政府公園路燈管理處1日共同邀請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建築系副教授陳培育(Dr. Tan Puay Yok),分享新加坡城市綠化的成功經驗,除了景觀相關領域,包含公部門、NGO以及有興趣的民眾,有近百人參與。

「就算我們同為孔夫子的子弟,被教導應該要謙虛,但是,我還是要自豪地這麼說。」他說。而新加坡為什麼這麼「超乎尋常綠」呢?陳培育分析出以下3個主要原因:

  • 政府提出願景,並且有政策上的支持。
  • 政府提供很好的工具架構。
  • 公家帶頭努力去做。

新加坡特殊的政治型態與地理位置,地處熱帶,並無颱風雨地震等天災,土地面積只有約700平方公里,人口卻由30年前只有300萬增至現在的500萬,密集城市化發展之下,土地使用與都市化對於生態的威脅,如何能夠繼續維持「城市花園」的美稱,讓在都市裡的人民能夠在接近生態的環境下生活,的確是一大挑戰。

幸運的是新加坡主政者的遠見,政府早在50年獨立時,就了解到城市發展將會帶來的問題,開國不久就已訂下全國綠化植樹的政策。前總理李光耀在1960-70年之間新加坡還有全東南亞最大貧民窟時,就有遠見提出植樹政策(Rapid urban greening with tree planting)綠化城市,並且落實到政策執行面。打開新加坡地圖,可以看見不同規模的大小公園、綠地、屋頂花園、社區裡的綠色開放空間、行道樹…..連停車場依規地也要有一定數量的植栽,逐年的成果累積,才有今日「城市花園」的榮景。

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建築系副教授陳培育(Dr. Tan Puay Yok)。

新加坡的摩天綠化。圖片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建築系副教授陳培育(Dr. Tan Puay Yok)。

植樹政策的特色有:

  1. 新加坡選擇樹種採多樣性,只要能綠化的都可以種,全國擁有7-800不同樹種。
  2. 每條新建的道路,都要有行道樹。法令嚴格規定,小的道路兩邊要有植栽區,大的道路中間也要有植栽區。新加坡的人口密度非常高,那表示道路的密度也非常高,此項規定,自然增加綠化的區域。其實新加坡綠化的土地只有3.7%,卻能達到這麼好的效果。
  3. 1990年執行「道路綠化籃圖」要求植栽要有多樣性。要求模仿森林的結構,不再只是遮蔭,同時增加生物多樣性。
  4. 填海造公園,增加綠化面積,目前有名的東海公園是新加坡最大的公園。1980年起,設計公園不只是休閒,還要創造不同地方的特色。
  5. 目標九成的人在10分鐘之內可以走到一個公園裡。
  6. 造新社區的綠地約占了20%,不論私人或政府組屋,規定設計平面圖裡必須包含一定的綠色空間。
  7. 垂直綠化(或稱摩天綠化)以及屋頂綠化,將綠植栽的元素融入建築,雖然2000年才起步,但至2014年面積已達61公頃,目標在2030年達到200公頃。

聽完新加坡經驗,反觀台灣和新加坡不同之處,是擁有許多活躍的NGO團體,為綠化做努力。從預算編列,可以看到政府對此項政策的支持程度,除了有政策、法令規定,執行的體系以外,雖有美麗的願景,更要有足夠的資源,成為重要的推力。

隨著人口密集城市開發,人離大自然越來遠,如何將綠化的元素融入都市建築之中,保留大自然生態生物多樣性的功能,又能不甘擾人的生活?比如人們很開心看到台灣藍鵲在都市的公園裡築巢,但是當育雛期攻擊人時,卻又要趕台灣藍鵲走。兩者的平衡點,還有更多協商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