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希望城市更乾淨、環保,或是更「綠」。但是,這個「綠」是什麼意思呢?這是個難以定義的概念。沒有哪個官方文件列出前50大環境友善城市,也沒有一套公認的準則告訴我們「綠色城市」該長什麼樣。
廣告很大? 中國「生態城市」未有定義
2015年發表於《生態指標》期刊的一篇研究中,加州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科學家發表一套衡量中國「生態城市」的方法,具有33個主要指標。例如,從該城市的總能源採購看再生能源(不含核能)的百分比。
這份研究的其他綠色指標還有大眾運輸佔總旅程數的百分比、每日空氣污染物的平均濃度,也包括許多社經變項,如每1000位公民中有多少位醫療從業人員跟失業率。研究者也回顧其他評估城市綠程度的系統,總結出14種國際級的方法。
但研究者認為沒有一個夠好。
研究者寫道,城市和環境的關係難以衡量,而且生態城市之間也很難比較。(必須注意的是,一般用語中的「生態城市」定義並不清楚,儘管中國計畫要打造數百個「生態城市」,卻沒有說明定義為何。)
缺少科學指標 歐洲自辦綠色城市遴選
綠色程度或是環境友善程度有無數的衡量指標,從交通運輸到回收,不勝枚舉;而在環境科學領域,生物多樣性是可以用一套標準的測量方法衡量的,例如在某一天某一地區能看到的不同鳥類物種數量。
在缺乏科學指標的狀況下,歐盟的綠色首都計畫(Green Capital programme)算是有一套嚴格的遴選程序,技術性地評估生物多樣性、綠色空間、廢水處理、噪音和空氣品質等面向。
這個計畫只限於歐洲城市和提出申請的城市,最近一次的獲獎者是哥本哈根、布里斯托,2016年是盧布爾雅那。
全球120城市評比 分區域排名次
或許偏差最小的是西門子公司贊助、經濟學人智庫匯整的綠色城市指標(Green City Index)。2009年起,德國西門子公司開始逐地區發表評估報告,從歐洲開始到拉美、美加、非洲,去年來到亞洲。總共檢視120個城市的能源和二氧化碳、交通、水、空氣品質、土地利用和建築、廢棄物、清潔和環境治理。
雖然不同地區的城市難以比較,資料蒐集時間不同,綠色城市指標仍盡可能將城市排名,從地區表現遠高於平均到遠低於平均。
哥本哈根仍是歐洲地區的冠軍,得分87分;倫敦72分,第11名;基輔墊底32分。雖然哥本哈根愛好自行車出名,在交通運輸方面仍輸給斯德哥爾摩和阿姆斯特丹,不過每單項排名都在前7名。
巴西庫里奇巴、美國舊金山和新加坡,都是區域排名冠軍。
新加坡的廢棄物和水回收政策讓它從21個亞洲城市中脫穎而出(新加坡20%的水是廢水淨化而來)。在非洲,15個城市中沒有一個遠高於平均,但有兩個遠低於平均-坦尚尼亞三蘭港和莫三比克馬布多。
不同經濟水準互比較,公平嗎?
綠色城市指標並不完美。其資料取得方式不盡相同,有些資料缺少,必須以推估方式計算,也引出另一個問題──如何比較經濟狀況天差地遠的城市?比較開發中和已開發城市公平嗎?
綠色城市指標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區域最富裕和最貧窮的城市往往表現比經濟狀況中等的城市好。吉隆坡居民平均每天使用497公升的水,每年製造816公斤垃圾;相對富裕的新加坡-309公升水、307公斤垃圾,相對貧窮的德里-209公升水、147公斤垃圾。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消費似乎會超過永續性,直到城市變得富裕了,消費才會踩煞車。在亞洲,這個臨界點似乎是人均GDP兩萬美元。
世界衛生組織蒐集全世界1,600個城市的空氣品質資料,但是資料來源參差不齊。而且也沒有世界城市石化燃料使用排名。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標準(Global Protocol for Community-Sca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是第一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標準,但是去年12月才啟用。
唯有更實用、可比較的城市衡量標準出現,才能更清楚知道哪些城市最乾淨。新加坡、舊金山、庫里奇巴和哥本哈根目前可說是地球上「最綠」城市──待資料更豐富,也許會出現新的明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