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花園城市考察」作為氣候正義計畫的一環,於今年(2014)9月前往新加坡3周,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同樣是華人社會的新加坡,如何能在綠化工程廣受讚譽,並自喻為「花園中的城市」?
本文主要闡述新加坡政府對綠建築的重視、善用科技與自然原理節能,促進生物多樣性與人在城市中的舒適度。
本次考察主要包括參與BEX-Asia綠建築展覽暨研討會(Building Today, Sustaining Tomorrow, Asia Build Eco Xpo)、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展覽(HDB Gallery)、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展覽(URA Gallery)、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並從實務上觀察新加坡對於綠建築、綠化工程的重視程度。
新加坡政府在今年9月於亞洲綠色建築展公佈《第三版綠色建築總藍圖》,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使綠建築比例達到所有建物的80%,未來10年內將撥款新台幣24多億元,補助建築業者和承租業者實施節能翻新與購買綠色節能設施,其目標與做法讓筆者大為讚嘆。自新加坡政府於2006年推出第1版綠色建築總藍圖以來,如今擁有綠色建築標章(Green Mark)的建築物已超過2100座,相當於總建築空間的25%。透過政策鼓勵、立法管制、市場推動、宣傳教育,新加坡政府全面推廣節能、環保的綠色建築,降低國家碳排放。
花園城市的綠化工程
在這個面積只有700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接近每平方公里8000人的小島,其綠化率已超過60%。新加坡善於利用平面與垂直空間,以及對植物習性的掌握,在各個角落創造綠化區域,且寬度不輸給人行道,甚至可見到植被面積較多的規劃方式,而植物種類的多樣性也是考量的因素。
建築本身多善用新加坡先進的植生牆技術,如新加坡宜居城市計畫的模範建築之一,PARKROYAL on Pickering(Park Royal Tower)綠建築飯店,結合太陽能板和雨水回收裝置,整棟建築綠化面積高達15,000平方公尺,其中空中延伸平臺除了綠化,也增加高樓層的戶外空間。在過去只會從雜誌看到前衛而理想的建築設計圖,如今拔地而起聳立在眼前,讓筆者讚嘆新加坡的用心與實踐。
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HDB)除了負責公共住屋的規劃,其規劃會經過環境模型分析(Environmental Modelling),將日照、陰影、風向、噪音等氣候條件納入設計考量,並且依據分析結果來安排公寓之間的排列、高度及間距,而在造鎮的過程中也非常重視綠色廊道,使植被能分佈到建築、街道、停車場屋頂及向陽牆面。
此外,HDB於2009年設立的建築研究中心:HDB's Master Laboratory,從環境、經濟和社會3大層面進行考量,在能源、綠化、水資源、居住環境、建築技術5大方向進行研究與實踐。再者,該單位也設立HDB設計獎(HDB Design Awards),以鼓勵永續發展的造鎮規劃。由於新加坡公共住屋類似台灣的國宅,筆者認為台灣在發展社會住宅的過程或許可借鏡HDB經驗。
濱海灣花園 美觀中更添綠意
於2012年落成的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是新加坡從「花園城市」邁向「花園中的城市」的里程碑,現場設有超級樹(Supertree Grove)與生質能運用的能源輸送解說圖,以及2座各佔地約1公頃的植物冷室──花穹(Flower Dome)和雲霧森林(Cloud Forest),其中花穹為世界上面積最龐大的無柱冷室。濱海灣金沙酒店(Marina Bay Sands)裡更凸顯了對綠化的重視,金碧輝煌的陳設中仍以綠化作為重點之一,在大廳擺上比人高兩倍的盆栽。讓人驚訝的是,建築外牆佈滿了一片片的銀金屬片,可以在白天反射太陽日曬,如此簡單的東西,卻達到節能與美觀的效果。金屬片在另一邊形成一個裝置藝術,當風吹來的時候,使上萬片的金屬像是柔軟的表面不斷變化,伴隨不斷的清脆聲響,這樣的藝術裝置體現了新加坡對風向的運用,以及對大自然運行的重視。
花園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
雖然新加坡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高,卻在市郊擁有占地164公頃和87公頃的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Bukit Timah Nature Reserve)與雙溪布洛濕地保留區(Sungei Buloh Wetland Reserve),除了作為生態保護區,也為新加坡保護了重要的淡水資源。此外,新加坡還設有新加坡動物園(Singapore Zoon)、河川生態園(River Safari),再加上前面提及的花穹(Flower Dome)和雲霧森林(Clouds Forest),使人們可以輕鬆地體驗生物多樣性。
在城市空間方面,由於新加坡對綠化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即使城市已經如此先進,卻保有相當程度的生物多樣性,讓人們走在城市中的時候,若用心觀察即可發現蜥蜴、蝴蝶在你身邊出沒,而走在前往新加坡觀光勝地──聖淘沙的路上,儘管旁邊就是海港,還是可以在岸邊見到不小群的魚類,可見新加坡對於維護水域環境的重視。
保護區、動植物園、城市綠化不僅保有生物多樣性,更是在淡水資源、觀光收入、節能減碳具有重要價值,促進新加坡落實環境、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於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第10屆締約方大會上正式發表「新加坡城市生物多樣性指數」(Singapore Index on Cities' Biodiversity),獲得大會成員國正式採納,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也對其指數內容給予高度評價,可見新加坡能成就「花園城市中的生物多樣性」不是沒有原因的。
台灣可以做什麼?
新加坡的綠色建築、綠化工程、生物多樣性、環境模型分析都是台灣可以做到的,例如環境模型分析的CFD技術,其實是在工科研究生中被普遍使用的模擬方法,就像風洞實驗,軟體如ANSYS-Fluent,對我國來說並不是尖端難懂的技術,但分析歸分析,實務上是另一回事,如何將學術成果實踐在社會,是台灣相對缺乏的層面。而綠色建築、綠化工程所需要的應用與實務經驗,在我國的綠色產業算是周全,只是不像新加坡《綠色建築總藍圖》的長遠規劃與企圖心,而生物多樣性更是台灣先天的優勢,只要有適當地經營與保育,就能恢復繁茂的生物多樣性。考量新加坡的經驗後,以下幾點值得台灣參考:
- 區域的土地規劃優先進行環境模型分析(Environmental Modelling),了解在地氣候、風向、日照等因素後,再進行建築群的整體規劃,並從綠色廊道與行人做出最佳的動線設計,方能降低熱島效應。
- 善用自然原理就能減少能源使用,使空間更加舒適。以日光照亮室內,讓風吹拂街道,儲存並善用降雨,綠化不僅美觀亦增添市容軟實力,並兼具固碳功能。不只是記得關燈、少開冷氣,從工程方法面對問題的根本也非常重要,透過創新方法整合各種需求,勇於跨出傳統思維,提出有效的具體作法。
- 向HDB's Master Laboratory及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取經,如何從技術與工程方法中落實環境、經濟和社會3大層面的永續發展,且台灣正在建構社會住宅,HDB獎項與綠建築獎勵辦法值得參考。
- 參考《新加坡城市多樣性指數》,促使地方政府將生物多樣性納入城市規劃與發展的考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