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登革熱病例數目已破6000,並正不斷迅速累積中,離島地區亦難倖免,疫情何時能被控制,無人敢言。事實上,從20世紀後半葉以降,登革熱疫情的地理範圍便漸漸擴大,不再侷限於熱帶或亞熱帶國家,而每年被世衛組織(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列入登革熱疫區名單的國家均在120個以上。
白線斑蚊。圖片來源:naturegirl 78。CC BY 2.0 |
登革熱的擴散與若干客觀情勢密切相關,舉凡全球暖化、經貿自由化、旅遊便捷化、都市化,到公衛治理能力的缺乏。由於醫學上還沒有任何有效的疫苗或能抑制登革熱病毒之藥劑,故而任何一個國家登革熱疫情的擴散對於全人類健康都構成極大威脅。台灣應正視導致疫情擴散的成因,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科學研究已經指出,「溫度」是一項非常關鍵的變數,對於成年病媒蚊的壽命,蚊蟲體內病毒的複制,傳染週期的長短等皆有影響。因此,天候資訊的掌握,包括溼度及降雨量的大數據(big data)蒐集,有助於登革熱的防治。不過,有公衛學家認為,讓疫情擴散更為直接的成因是,室內儲水設施的安置無形中為病媒蚊的繁衍提供了場所。登革熱疫情難以被控制的原因還與全球化中的貨品貿易或人員流動密切相關;依據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的統計,到2013年為止,全球航空旅遊人數已經是上個世紀中葉的40倍,無論是從疫區到非疫區,或是非疫區到疫區的觀光與商務人數都大幅增加。至於貨品貿易的成長,從1947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簽署至今,足足增加約200倍之多。然而,當貨品與人員「流動性」變高的同時,登革熱或各種傳染病的媒介也更容易從甲地被帶到乙地,導致防疫困難度增加。
除上述幾項因素外,都市化程度的提升也對疫情控管構成挑戰,台灣目前疫情的擴散便相當吻合此情況。依據「全國登革熱含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地理分布(2015/01/01 - 2015/09/09)」的統計,人口較少或普遍外移,還有都市化偏低的縣市在罹患登革熱的病例數上明顯較低。由於都市人口過度密集,且長時間在建築物中活動,而室內許多陰暗處正是登革熱病媒躲藏和繁衍的地點。此外,大城市商業活動頻繁,消費性垃圾累積速度過快,飲料或瓶瓶罐罐的容器或廢棄物自然成為病媒蚊滋生的絕佳場所。
保守估計,全球感染登革熱的病例人數超過3億,這代表疫情的全球擴散一直沒有被有效控制。提升病例個案的發現與追縱能力,還有強化臨床的醫療照護與管理,是目前預防感染及緩解登革熱致死率最務實可行的方法。此外,病媒的源頭控制十分重要,未完工建築場所的管理、廢棄輪胎的處置、室內外裝水容器的清潔、下水道系統的定期檢視等等,都是不能馬虎的防疫項目。這些工作雖然技術性不高,但相當耗費人力,民間一定要主動和政府配合,防疫方能見效,單靠衛生單位零星的視察與重點地區的藥劑噴灑,絕對無法抑制登革熱的擴散。
台灣本來就是登革熱的傳統疫區,自1870年以來陸續爆發過好幾次重大疫情,此次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數還正在不斷攀升。倘若接下來季節交替的天氣條件在溫度與溼度上利於病媒滋生,必對全台公衛安全造成衝擊。不同縣市的衛生機關必須要整合防疫資源並分享疫病資訊;中央政府需要積極主動與它國建立防疫的合作機制,避免來自疫區的人士或貨物入境,才不會讓目前的疫情繼續處於失控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