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最大風力發電場 帶光明到肯亞偏鄉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非洲最大風力發電場 帶光明到肯亞偏鄉

2015年11月05日
本報2015年11月5日綜合外電報導,陳柏宇編譯;吳宜錚審校

肯亞土爾克納湖(Lake Turkana)畔的強風困擾著世代居民。然而,因為一個風力發電興建計畫,這股強風如今讓居民找回希望。

USAID_IMAGES(CC BY-NC 2.0)

肯亞偏遠地區的居民,在不久的將來終於有機會用電了。圖片來源:USAID_IMAGES(CC BY-NC 2.0)

強風變資源 肯亞荒野接上國家電網

赭紅色火山丘環繞的鹹水湖——土爾克納湖,水質如玉般清澈。對來自荷蘭的多勒曼(Willem Dolleman)來說,這裡是極佳的釣魚去處。但是,在這廣闊且尚未發展的地區,找到一個棲身之處都要上百公里,而每當他搭起帳篷,這裡的風總會粗暴的將帳篷的釘子拔起,帶向遙遠的天際,多勒曼只能無奈地待在車上,度過數個夜晚。

多勒曼因此和他的夥伴向肯亞政府提案,計畫在土爾克納湖岸興建310百萬瓦的風力電廠,此發電量相當於國家電力裝置容量的兩成,卻被當局視為笑話。因為風電廠將坐落在湖區南端的Loiyangalani區,距離主要城市以及港口都有相當的距離,且在這裡連一條柏油路都沒有,最近的電纜也在428公里之外。

「多勒曼不斷告訴我們,在這個地方,必須要好好的利用這來自風不可思議的力量」,非洲最大風力電廠興建協會成員瓦赫寧恩(Calro van Wageningen)說道。但因為早期仰賴石化資源卻成了肯亞發展風力的最大阻因。直到2004年,當石油價格上漲,國內才決定正視替代能源,來彌補經濟上的困頓。

「每個人都認為我們是一群瘋子,竟然會想在這荒郊野外興建一個如此龐大的風廠,沒有基本建設以及道路,使很多人認為這不過是場夢罷了。但是對我們來說,我們可不會因政治等阻礙而罷休。」

開發者們取得了兩位荷蘭風力專家的協助,杭廷(Henk Hutting)和瓦聖納(Harry Wassenaar),但是他們起初的實驗和多勒曼的帳篷一樣,因為強風的破壞,使得結果不如預期。但是後來他們找到最適合的風速,落在11.8公尺每秒左右,並且很好預測,一天下來都以相同的速度和方向吹拂,這個特點相對於歐洲,可能將發電量提升為兩倍,也代表可以相對低廉的電價賣出。這些結果幫助他們說服了政府正視此項計畫。

「起初來到這裡時,人們真的對我們做的事情充滿懷疑。」社區代表說道,「大家都不相信這個計畫是打算興建風機發電,這邊的人現在也沒有電力可用,因此有人告訴我,這個計畫只是白人來此地做研究,完成後拍拍屁股就走…不過出資者和合夥人,包括挪威、荷蘭、芬蘭、丹麥等歐洲的投資銀行接爭相投資,丹麥的風力龍頭維斯塔斯(Vestas)也不例外。」

電力深入荒野 好事?壞事?

自從肯亞獨立後,這個荒僻的地方沿著湖岸將近40公里,是大部分基礎建設的所在地。新的風力發電計畫涵蓋162平方公里,365架風機,每一架的裝置容量為0.85百萬瓦,預計於2017年中全面啟動。同時也將興建一條長達204公里的聯外道路,肯亞電力運輸公司也將建立起428公里長的電纜,將電力併入國家電網。

綜合當地各項因素,肯亞政府提供了60萬美元的預算協助發展,當道路與電網新建後,水,燈火等資源皆可以透過運輸而使用。

但是,背後卻也衍生了一些挑戰,地區領導人說到,太多人來到這裡找工作,多數人有了新的資源和收入,離婚率提升了,不知名的傳染病也衍生出醫療問題。此外,部分地方代表主張這個計畫侵犯了他們的土地權,而高等法院判決拒絕停止計畫,而是要求政府和地方自行協調與解決。

儘管如此,大多數居民是樂觀的,畢竟有了連外道路後,他們的希望也多了一些,後代的教育,男女平等議題,或許都能因為這個風力發電廠而有所改善。

 

※ 本文為教育部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簡稱SHS計畫)所屬南區區域推動中心,舉辦「第二屆環境新聞編譯工作坊」之成果展現,特別感謝長榮大學翻譯系協助審校。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