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30年有成 墾管處要為梅花鹿爭取「野生」定位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復育30年有成 墾管處要為梅花鹿爭取「野生」定位

2015年12月31日
本報2015年12月31日屏東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梅花鹿復育已30年,15年間野放233隻個體,如今已繁衍逾千隻,卻因侷限在小區域內,密度過高而陸續傳來負面消息,包括造成農損、影響高位珊瑚礁植被更新;但牠也命運多舛,卡網絞死、被狗追而撞人、遭人獵首等。梅花鹿與人、生態系的衝突,如何落實在經營管理上?墾管處委託學者進行研究、擬定對策,讓梅花鹿能與生態共生,復育成果報告也將於31日報行政院核定,認證其野生地位。

墾丁國家公園野放的台灣梅花鹿,無論是取得法令地位或經營管理都很重要!攝影:廖靜蕙
墾丁國家公園野放的台灣梅花鹿,無論是取得法令地位或經營管理都很重要。攝影:廖靜蕙

梅花鹿回來了,但身份是...家畜?

早在2002年,媒體即引述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王穎的意見,「梅花鹿野放已漸有成效,當研究有進一步成果後,當務之急仍是與政府進行溝通,將台灣梅花鹿列入野生動物之列。」時至今日,農委會仍認定梅花鹿是家畜,理由為「復育之梅花鹿不屬於野生動物或保育類動物,亦不為動物保護法規範……無法可管」、「梅花鹿在訂定野生動物保育法之前就從野外絕跡,所以梅花鹿目前在我國不屬於野生動物」。

單以《野保法》公告時,梅花鹿沒有野生族群為由,而認為梅花鹿不受野保法管理或保護,東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裴家騏認為是「荒謬的藉口」,「會造成與人類利益衝突的野生動物種類太多了,若只為迴避解決梅花鹿所造成的農損, 實在無法理解。」他說,若不積極處理,不只是農民受害,連珍貴的自然環境也因此葬送。

恢復梅花鹿自然界的身分有轉機,墾管處趕在跨年前,於今日送出「台灣梅花鹿復育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整理歷年來復育成果、挑戰,還將建議台灣梅花鹿在法令上具有一般野生動物位階。這份報告將層層轉送到行政院核定,決定梅花鹿的法令定位。

其實今年內政部營建署即曾與保育主管機關農委會林務局,會商梅花鹿保育定位,並獲致兩項結論,首先是提出梅花鹿復育成果報告,並於報告中提出相關建議,如梅花鹿是否視為野生動物,送行政院核定同意後,再由林務局召開學者專家會議,依照國際慣例認定其保育地位。其次,建議墾管處在此之前,應妥適經營管理。

前者能否於近期內完成?行政院能不能關注這項議題,召開跨部會議還給梅花鹿該有的定位?種種疑問或能透過公民力量監督,然而後者更決定了梅花鹿能否與生態共存,屹立台灣不再滅絕。

復育梅花鹿,我們成功了嗎?

野生動物的身分由人類決定,或許過於跳脫事實,卻不得不如此,因將牽涉到管理資源的分配。

台灣梅花鹿從1984年開始復育,1994年進行野放,到2009年之間共歷經14次野放,從社頂,最遠到九棚,一共野放了233隻,社頂則成為梅花鹿復育區密度最高。

這批復育成功的梅花鹿,野放至今到底有多少隻?媒體報導大多指稱介於1500~2000隻之間,但裴家騏推估約為1000隻以內。這對於一個物種族群數,不算脫離滅絕的險境。

「復育應以幫助台灣梅花鹿『脫困』為目標」裴家騏表示,各國野生動物復育,都將目標訂在不再滅絕或瀕臨絕種,至於復育是否成功,他認為族群數量以及現有族群是否安全是重要指標。

即使族群數最密集的社頂,梅花鹿也不過約千隻,就算加上綠島的數百隻,也只有一千多隻;密集近乎圈養的環境,只要一個疫病,如口蹄疫襲來,可能面臨全數或大量撲殺的命運,距離脫困還需努力。

族群未脫困,但小區域分布密度高好尷尬

尷尬的是,雖然數量仍未能安全上壘,卻由於侷限分布於墾丁國家公園少數幾個地方,以及綠島,而顯得密度過高,因此頻頻發生鹿與人、鹿與生態系的衝突,相關議題歸納如下:

議題一:啃咬造成高位珊瑚礁苗木更新、社頂地區樹林底層植被等光禿,影響珊瑚礁熱帶雨林、森林及草原生態系以及重創蝴蝶等昆蟲的食草。

最近這幾年對於高位珊瑚礁族群的影響十分明顯,比較墾丁森林遊樂區5、6年前地被茂密,也不過幾年光景幾乎沒有植被,小苗不見了,地表也光禿了,更新都有困難。

森林因梅花鹿吃小苗、踐踏減緩更新速度。圖: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森林因梅花鹿吃小苗、踐踏減緩更新速度。圖: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裴家騏說,墾丁的高位珊瑚礁植群無可取代,除此之外,陸地上的森林、草原生態系也相當重要、應予保育;梅花鹿不但會吃嫩苗、踐踏,磨角也對成年的樹造成威脅,這些都是經營管理上需面對的議題。

議題二:這兩年通報農損的案例增多,主要作物為黑豆、牧草、火龍果。

梅花鹿危害農作物情形。從梅花鹿分布來探討,港口溪以南農損最明顯,港口溪以北則尚未見,龍鑾潭畔也慢慢有農損的通報;農損作物種類以黑豆、牧草、火龍果,是最主要的受損農作物。除了梅花鹿族群數量增加,滿州鄉近年推廣種植火龍果也與通報次數多有關。

農民希望補助及損害賠償,在受損之前就能補助圍籬設施。

議題三:梅花鹿處境艱困,墾管處替農民架設的作物圍網,常有梅花鹿卡網後掙脫不成絞死。其次,因野狗、山豬追逐而跳海,或被犬隻追趕撞車、撞人事件。最近還發現園區內梅花鹿遭斬首只剩下屍身。

目前農損戶多有接受墾管處圍籬補助,使用黃色安全網減少農損,根據裴家騏研究團隊訪談,農民大多表示效果不錯,唯一的問題是梅花鹿會卡網,並造成死亡,恐怕得改善。另外,媒體報導梅花鹿因園區內家犬追逐,而撞人以及增加交通風險,影響社會大眾對梅花鹿的觀感。

一些梅花鹿因卡網而死亡。圖: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一些梅花鹿因卡網而死亡。圖: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對於梅花鹿斷首事件,墾管處處長劉培東接受採訪時表示,與保七總隊第八大隊協商,積極緝捕兇嫌到案。只是,梅花鹿未具備野生動物地位,只能依據《國家公園法》、《動物保護法》開罰,能不能構成刑責有待觀察。

頭到哪裡去了?墾管處處長誓言嚴加查緝!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頭到哪裡去了?墾管處處長誓言嚴加查緝!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在梅花鹿經營管理上,裴家騏認為仍需更多數量、更大的面積的復育,不過,在未解決人鹿、鹿與生態系之間的衝突前,不贊成再到其他區域野放。

控制族群數,保種防基因污染

全球針對鹿科族群量過高所發展的解決對策,都以開放狩獵以及生育控制來降低數量。

墾丁也面臨族群控制的處境,只是選擇哪一種方法,還得評估。裴家騏建議墾管處了解以狩獵方式在恆春半島進行族群控制,社會觀感如何?若支持程度高,也可能如日本發展梅花鹿的產品。

而在生育控制方面,梅花鹿仍屬於瀕危物種,裴家騏並不贊成永久性避孕,例如結紮或絕育,他建議採用一段時間後就失去避孕效果的方法,隔一段時間就能恢復生育能力。

目前墾管處採取鹽磚誘捕進行節育措施,成效仍有待觀察。

雖然台大學者朱有田透過DNA比對,證明跟遺址中的古代梅花鹿具有相同的基因型,不過台灣梅花鹿圈養個體會不會造成野外族群基因污染,裴家騏認為,必須加強圈養業者的管理,避免圈養個體逸出野外。

裴家騏說,台灣是梅花鹿原生地,又有養殖的族群,對於畜牧業應嚴加管理,避免與野外梅花鹿交配造成基因污染。

「台灣一些鹿科養殖業者,採粗放管理,還會讓年老的個體回歸山林。」裴家騏解釋,台灣水鹿養殖業者認為台灣原生鹿茸最棒,因此絕對不想混到外來種;但台灣梅花鹿養殖業者曾引入紅鹿雜交育種,學者也曾於養殖梅花鹿中找到紅鹿的基因,是否為原生梅花鹿,充滿未知數,在此條件下,若與復育的這群梅花鹿交配,就可能影響台灣梅花鹿基因。

他建議,社頂須維持梅花鹿保種工作,成為梅花鹿的基因庫,並且應隨時測試基因純度。

裴家騏認為應視梅花鹿為野生動物,並且不能忽視牠族群瀕危的處境。梅花鹿雖有上百年馴化史,卻未如豬、牛、犬,由人類育出新種,釋出野外也能很快適應野外生活,理所當然是野生動物,而非因行政部門的認知而視為畜牧物種。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