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變遷》推薦序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副刊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變遷》推薦序

2016年01月03日
作者:陳瑞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

這是一本硬派、關於氣候變遷的書,重點不是談論氣候變遷的歷史,也不是時下常見的科學報導,或技術、新知,而是剖析了近20年來,為什麼年年召開國際會議,訂定各種目標和各項協議、計畫,但是累積在大氣裡的二氧化碳仍然有增無減,氣候變遷的速度只有更快,沒有最快?!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書封。圖片來源:時報出版。

我投入環境保護的工作,不知不覺也超過20年。從台灣還在吃野味,烤伯勞鳥的年代,見証了保育人士和環保團體的努力,國家公園設立了,關渡自然公園委託給鳥會管理,保育、賞鳥取代了野味進補的習慣;民間團體偶爾能成功阻擋全國各地工業區過度開發、垃圾回收取代掩埋或單一焚化的作法……等。

但是,面對氣候變遷,我們竟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因為,至今所有環境保護行動,不能說沒有成果。但是,所有科學証據,卻都告訴我們暖化的趨勢完全沒有減緩的跡象。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沮喪的事!

是的,如果沒有這些努力,只怕氣候變遷的問題和現況會更加嚴重。但是,按照目前的狀況發展下去,人類除了面對自身危機外,還拖累了地球上多少物種?而且,更糟的是,我們都知道生態系的缺口越多就越脆弱,崩解的危機也更大,這絕對是一個惡性循環。

作者娜歐蜜‧克萊恩女士是加拿大人,他談到,他陪著2歲小孩說著「尋找一隻麋鹿」的故事,講了75次,忽然間想到,他的小孩可能永遠見不到麋鹿。因為,加拿大亞伯達北部在開採油沙,當地的原住民朋友跟他談到狩獵發現越來越多身體有腫瘤的生病麋鹿。2012年5月美國科學人雜誌的頭條是「氣候變遷加速,北方森林成麋鹿墳場」。緊接著1年半後,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明尼蘇達有一支麋鹿族群從1990年代的4千頭降到只剩100頭。

「我的兒子見得到麋鹿嗎?」娜歐蜜‧克萊恩女士不禁問著。

想到2010年我協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參與了彰化環保聯盟蔡嘉揚博士所發起的保護台灣彰化大城濕地的運動。他是一位鳥類學博士,留學回國後為了保護每年來到彰化大城濕地的候鳥,花了7、8年的時間在阻止國光石化工業區開發。台灣環境資訊資訊協會發起民眾認股,信託守護濕地的策略,連結了保護近岸稀有的白海豚行動,在許多民間團體的協助,邀集社會各界超過6萬人的認股參與下,在2011年4月總算撼動馬英九總統宣布政府暫緩投資國光石化,而暫停該工業區的開發。

耗盡蔡博士10餘年的青春,以及眾人之力,才取得的成果。擺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之下,我發現再過10年、20年,海平面上升,這塊濕地將逐漸淹沒在海裡。我們拚了命守護濕地,擋掉了新的石化廠,似乎對減緩暖化有些幫助,卻仍然不敵氣候變遷惡化的腳步而終將消逝。遠道而來的大杓鷸等候鳥,他們將在那裡落腳、覓食、休憩?濕地的緩衝作用消逝後,浪潮將直接衝擊沿岸住家。

同樣的,我的小孩長大後,可能也看不到我們辛苦守護下來的彰化大城濕地,也看不到白海豚、大杓鷸……等。

娜歐蜜‧克萊恩在書中不斷的抨擊各國政府的虛偽、石化業大量金援任何聲明「氣候變遷是騙局」或「氣候變遷是自然的過程,和人類文明無關,我們也無需為此負責或做任何事」的各種研究與活動。對於與大型企業聯手的大型綠色組織,作者同樣不假辭色的批判。

例如美國自然保育協會(Nature Conservancy)1965年為了拯救奧氏角雉不要絕種而買下大片土地做為保護區。但是在1995年緊鄰其旁的美孚石油將其土地捐出,獲得各界讚揚的4年後,自然保育協會卻在上頭自己開採石油、天然氣。雖然被揭露之後飽受批評,但是,美國自然保育協會卻不肯放棄這每年數百萬的營收,直到2012年奧氏角雉已在這塊土地上全數消逝也沒有停止。其他大量收取石化業經費贊助的自然保護基金(conservation fund),世界野生物基金會(WWF)……等,也都在作者點名之列。

綜合這些觀察,娜歐蜜‧克萊恩認為資本主義才是整個氣候變遷的最大元凶。這樣子的講法,很容易就被落入環保人士老是被認為「仇富、反對自由市場……等」,或是「又來了,最好就是安貧樂道,過著摩登原始人的生活……」的老套裡。

事實上,作者清楚的指出,資本主義在新自由主義時代裡,透過三根政策支柱─公共領域私有化、企業部門去管制,以及以削減公共支出為代價的降低所得稅與公司稅,將大部份有利於改善或減緩氣候變遷的政策或行動,都給抵消,甚至阻擋掉。

例如加拿大安大略政府公布了「綠色能源和綠色經濟法案」,誓言在2014年達到完全停止用煤的目標。法案中除了針對太陽能等再生態源以固定電價來保証收購外,同時也要求廠商必需有40~60%的資源及人力來自當地。政策宣布後,雖然跌跌撞撞了幾年,但確實發揮了效果,燃煤電廠陸續關閉,而且,更重要的是原本蕭條的製造業,因為太陽能光電設廠而重新展現活力。

「終於,爸爸的新工作可以為所有年輕孩子創造比較美好的未來」一位光電廠工人提到他小孩對他說的話,令人動容。

這一切有助於改善氣候變遷的政策,卻在日本和歐盟認為加拿大安大略此舉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他們認為安大略要求一定比例的在地生產製造,形同「歧視了不在安大略生產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

WTO的裁決不利加拿大,「當地採買」的政策確實不合WTO的規範。以致於加拿大安大略政府幾乎是立即取消這個在原本法規中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也導致所有投資人怯步,甚至造成新設立的工廠在面對中國低價、能源效益較差的太陽能電板競爭而面臨倒閉。

作者娜歐蜜‧克萊恩認為WTO的干預既荒謬又令人憤慨,形同「讓貿易凌駕我們的星球」
作者也在文中指出,維基解密文件中提到,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的環境篇章草稿中,本來有條文提到「認可氣候變遷是全球的憂慮,要求集體的行動,同時認可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下,實踐他們個別承諾的重要性。」做為未來各國捍衛該國氣候政策在受到貿易法庭挑戰時的依據。例如安大略的政策受到WTO反對時,如有這條文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但這條文,卻遭到美國談判人士提議將任何有關氣候變遷的文句都刪除掉。

所以,一旦為了打破貿易障礙而加入WTO、TPP……等國際貿易協定,也就等於接受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你不能讓國內產品享有優惠,必須和外國商品一視同仁」。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打算獎勵在地經濟,結合在地的綠色工作和綠色能源政策,在加入這些國際貿易協定之後,統統不被允許。各別國家想要自行制定的有助於自己國家的進步政策,將幾乎完全失去機會。

看到這裡,不禁想到台灣也是WTO的一份子,也正在積極準備加入各項貿易協定,包含東協、近日熱門的TPP等,我的心情更加沈重。

我焦急著想知道,作者談了這麼多令人挫折的事情之後,究竟我們面對氣候變遷,還有什麼可做的?還有沒有什麼機會?

歸納作者的想法,大概可從三個面向來看:

在行動上要有革命的勇氣和意志,立即將氣候變遷當做最大的危機,而不是等危機變成難以承受的災難才因應;

唯有愛的力量,來自愛自己的生命、家人朋友,愛其他的萬物,我們才有源源不絕的力量來承受所要面對的壓力和阻力;

透過革命的行動與愛的力量,我們才能跳脫現在資本主義的困境,共同分擔責任,也共享資源,而不是犧牲弱勢群體來滿足少數富裕人口。

看著熟睡中的小孩,我期待我也能有足夠的力量和心志來面對氣候變遷,10年、20年後的台灣。

人類文明改變了地球的大氣,氣候變遷則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也改變了整個地球。你一定要讀這本書,因為,所有的改變都在往惡化的方向發展!我們已沒剩多少時間和機會能挽救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