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高跟鞋教堂爭議 雲管處長:人潮先來,談文化才會成功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回應高跟鞋教堂爭議 雲管處長:人潮先來,談文化才會成功

2016年02月05日
本報2016年2月5日嘉義訊,陳文姿報導

位在嘉義布袋的「高跟鞋教堂」將在大年初一(7日)局部開放,這座建築自曝光以來,各方評價褒貶不一,主其事的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雲管處)處長鄭榮峯,3日帶記者實地走訪。

他解釋,政府施政應讓人民有感,他的出發點是為社區開創觀光人氣,帶來工作機會,讓年輕人願意返鄉,屆時來談在地文化或保育,居民會樂意接受。此外,他營造的景點都是原本雜亂的閒置空間,並未破壞紅樹林和濕地生態。他希望批評者可以一起幫忙想辦法,讓政府做得更好。

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即將於過年期將對外開放。攝影:陳文姿

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即將於過年期將對外開放。攝影:陳文姿

從公路望向嘉義布袋鎮,遠遠就可以看見這座藍色高跟鞋建築。17公尺高,由320多片藍色玻璃構成,耗資2300多萬的高跟鞋教堂,在主體完工後隨即吸引國內討論以及多國媒體報導。

不過,高關注度也帶來相當多的討論,靠高跟鞋教堂來推銷雲嘉南,是短期效益或長期良方?是否符合居民需要?符合景觀專業者和文史團體對政府角色的期待嗎?在布袋「洲南鹽場」經營多年的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說,這是一個「社會對話」的過程,期望有更多深入討論,既然高跟鞋教堂已經做了,雲管處應「即刻」進行相關的文化推廣。

鄭榮峯:景點營造,皆為荒廢閒置地再利用

對於高跟鞋教堂的批評,包括缺乏在地文化的整體考量、在濕地與漁村景色上建造高跟鞋,造型突兀、民眾拍照打卡後就離開,無法創造長期在地利益等。對於這些批評,鄭榮峯有話要說。

鄭榮峯澄清,無論是高跟鞋教堂,或是水晶教堂,都是利用地方長久以來的荒廢閒置空間,並沒有破壞生態的問題。

在文化議題方面,鄭榮峯否認跟地方文化脫節,他說,當地曾發生烏腳病,藉由高跟鞋的意象可讓遊客認識在地歷史。他承認建造高跟鞋教堂是為了吸引遊客。鄭榮峯認為「先有人來了以後,再來講鹽業文化、宗教文化、濕地與鳥類生態,遊客不來,講這些都不會成功。」

鄭榮峯表示,雲管處要推動市場的產業創新,促進地方發展不只做一級產業,也能發展到三級產業。他指出,景點讓周邊房價提高,青年返鄉經營咖啡館,地方也開始經營民宿,高跟鞋教堂確實為當地帶來改變。

為何選擇高跟鞋的造型,而不是當地的文化象徵?鄭榮峯除了重申高跟鞋的文化意涵,也表達,雲嘉南管理處的設施不是學者專家導向,而是顧客導向,「我常問建築師、顧問公司『這個做了,你會不會來?』,他們通常無法回答。做了大家不來的設施,就是閒置設施了。」

鄭榮峯說,現在是年輕人跟網路主導的「快時尚」時代,「拍照、打卡、上傳」是最佳的宣傳。高跟鞋教堂至今已70幾則國際媒體報導,鄭榮峯認為,這對行銷台灣而言,非常值得。至於國內的批判,他表示「你覺得那些不好,可以來幫我做,我們一起做」。

大眾路線 vs 地方特色路線  民間認為可並重

有些批評指出,雲管處採取走快速流行的大眾路線,並無益於深耕在地文化。對此,蔡炅樵認為,確實有人的需求就是買東西、拍照就離開。不過,做為國家中央級的單位,雲管處推展旅遊時,不應只偏重大眾旅遊,也要推廣地方深度旅遊。雲管處應現在就開始做。

蔡炅樵表示,既然雲管處把高跟鞋的故事起源導向到地方的傷痛——烏腳病,就應在高跟鞋教堂開幕的同時,也引導遊客認識烏腳病跟地方的悲傷歷史,不是打卡完就離開。不過,蔡炅樵強調,不要用觀光模式消費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

蔡炅樵說,並不是只有大眾路線能吸引人,不少企業與個人都曾來布袋參加深度旅遊,證明特色深度旅遊也有產值與效益,現在需要更多經營,拉高能見度。

蔡炅樵說,據側面了解,許多一級主管有好意見但都不被採納。他建議處長應聽聽在地的聲音與想法,並檢討招致批評的原因,而非僅自滿於現有的成果。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