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培育瀕危珊瑚 首次成功野外繁殖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實驗室培育瀕危珊瑚 首次成功野外繁殖

2016年02月15日
本報2016年2月15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郭兆揚審校

科學家於實驗室中培養的珊瑚,首次在野外成功同步產卵,讓受損嚴重的海洋生態系統出現一線生機。但科學家也提醒,若海洋繼續暖化,環境無法改善,全世界珊瑚礁的未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極度瀕危的軸孔珊瑚,形狀就像鹿角。圖片來源:MyFWC Research(CC BY-NC-ND 2.0)

四年培養 人為受精珊瑚野外同步產卵

珊瑚保育組織「Secore International」、阿姆斯特丹大學和古拉索島Carmabi海洋研究站的科學家自2011年開始在實驗室中培養具有鹿角狀分支的瀕危軸孔珊瑚,一年後移植到加勒比海的一處珊瑚礁。現在這群科學家宣佈,經過四年後,這些珊瑚已經長到「足球大小」,而且產卵的時間也與野生的珊瑚同步。

珊瑚礁生態學家Valérie Chamberland說:「這是第一次成功將瀕危的加勒比海珊瑚人工培養至性成熟的年紀。」

軸孔珊瑚不但美麗,在海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牠們長長的「鹿角」(分枝)在淺海區形成森林,保護海岸免於暴風雨的侵襲,也為許多魚類物種和其他動物提供棲地。不過,過度捕撈、污染和全球暖化造成數十年來珊瑚減少,嚴重影響軸孔珊瑚生存,終在2006年成為美國瀕危物種法第一個瀕危珊瑚物種。

海洋環境不改善 移植珊瑚也不夠

過去,研究人員從珊瑚礁上採集少量的軸孔珊瑚片段,放在特殊的培養環境中(註1),直到體型夠大才放回海洋。但是這個做法也可能帶來其他問題,例如培養出來的成熟珊瑚會帶有與來源珊瑚一模一樣的基因。

為了增加基因多樣性,Secore科學家在野外採集不同珊瑚的精卵團,並在實驗室進行雜交,創造出有獨特基因的珊瑚蟲。

這個突破對海洋保育者而言是個好消息,但Secore的新技術並非萬能——光是培養和移植並不夠,海洋環境若無法改善,移植後的珊瑚也無法永續生存。

Secore主任Dirk Petersen表示,他們目前的復育技術僅限於環境較佳、珊瑚可以存活的小範圍。研究團隊目前正在嘗試將計劃擴大到古拉索島的其他區域以及整個加勒比海。

這個創新技術有機會幫助某些區域的珊瑚族群,但若海洋繼續暖化,全世界珊瑚礁的未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註1:目前在加勒比海地區通用的珊瑚復育方式(Coral gardening珊瑚花園模式)是將野外採集的珊瑚分枝培養在人為環境下,直到適當的大小才移植回野外。參考資料:〈牙買加救觀光命脈 「珊瑚花園」重燃復育希望〉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