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牠,聆賞牠,包容牠:台灣夜鷹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認識牠,聆賞牠,包容牠:台灣夜鷹

2016年03月01日
作者:瑭芯(公民記者)

夜鷹棲息地遍布全台,近年來,全國多個鄉鎮都有台灣夜鷹「都市化」現象,在都會區築巢,清晨鳴叫求偶,並常發出音似「逐伊逐伊」或「追伊追伊」的宏亮鳴聲,長達4-5小時,因此遭民眾反映夜鷹太吵擾人清夢。

多以昆蟲為主食的夜鷹,有利於生態環境平衡,移除夜鷹只是不智之舉的下下策,政府應該加強宣導,讓全民更了解夜鷹習性,認識牠對大環境的助益,進而包容牠,與夜鷹共生共存!

多角度看待野生動物,理解牠,包容牠,夜鷹鳴唱只為追愛。野生動物追思會臉書社團製作提供

為愛鳴唱

台灣夜鷹在每年1月底到8月為繁殖期。雌鳥也會鳴叫,但聲音很小,而雄鳥在求偶鳴叫期表現出很強的領域行為,所以天黑後和黎明前的鳴叫頻率最高,台灣夜鷹每次繁殖領域,每窩約2顆蛋,因牠們不築巢,停下來也不停在樹上而是停在地上,所以郊區的夜鷹是直接下在沙地上,停棲城鎮中的夜鷹則選擇寬廣的大樓頂樓地面下蛋,雖說雛鳥由雙親一起照顧到成功離開親鳥領域範圍才視為繁殖成功。但是孵蛋、育雛大部分還是由雌鳥負責,公鳥只負責躲在暗處鳴叫警戒。而夜鷹天敵是有殺手紀錄的鳳頭蒼鷹與領角鴞。甚至犬、貓、老鼠都是會捕食夜鷹的。

夜鷹分布全世界,共15屬83種(Gill 2000),主要分布在南亞地區:印度、中國南部、台灣、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而在台灣僅發現有台灣夜鷹(Caprimulgus affinis stictomus)和普通夜鷹(Caprimulgus indicus)二種分布。

在台灣廣泛分布於平地至1100公尺低海拔山區,南橫梅山、天池及塔塔加都有發現記錄。棲地以溪床、農耕地、機場、短草地和城鎮等。李璟泓拍攝

首次發現紀錄 台南市1861年

台灣夜鷹屬於夜鷹目(Caprimulgiformes),夜鷹科(Caprimulgidae) 非保育類特有亞種,別名:南亞夜鷹、林夜鷹、疏林夜鷹、石磯仔。為夜行性中型鳥,體長20至25厘米,頭大,頸短,腳短,翼、尾皆長,張開面大,基部有剛毛。1861年在台南市首次被發現,是台灣普遍的留鳥。(註1)

夜行習性的夜鷹總在薄暮時分,天色漸昏開始活動,因喙短而寬闊,利於邊飛邊撈捕獵食昆蟲,通常在路燈或照明佳的地方飛捕昆蟲。白天多停棲地面休息;且休息時眼微閉,黃色眼圈呈線形。由於全身羽色似枯葉,呈暗褐色,掺雜黑或黃褐色的條紋,保護色極佳,能混淆天敵視覺,因此不被輕易發現;若被發現外敵靠近,成鳥也會做出張嘴威嚇的模樣。

夜鷹保護色極佳,能混淆天敵視覺,即使在人工環境也不被輕易發現,而表現得有點天然呆;但若發現外敵靠近,成鳥也會做出張嘴威嚇的模樣喔。王士豪提供

防制噪音並非完全消除噪音

有些民眾認為聲音太大、尖銳、造成干擾;若以都會噪音而言,同樣進入求偶繁殖期的浪貓叫聲,更勝於夜鷹鳴叫。筆者鄰居也養了一隻護院家犬,一到半夜就無法受控制的上演夜半狗吠,由於浪貓喜歡在護院家犬的屋簷上表演飛簷輕功,挑釁驚醒了睡夢中的狗,這下子,寧靜巷弄總要被貓跳狗吠驚擾一小時以上,也是有住戶能包容,當然也曾聽過微詞,但人類展現愛的包容不該分物種。

台灣夜鷹每年繁殖兩次,繁殖期依各地稍有先後不同,筆者住家鄰近大公園也有夜鷹棲息,筆者就覺得夜鷹求偶鳴叫形同另類催眠曲,不過也聽聞鄰人受不了高分貝嘹亮叫聲而抱怨,當然也有部分人同筆者,願意聆賞夜鷹清亮鳴叫聲,其實只要過了這段求偶繁殖期,牠們便不再每晚高唱情歌,反而會讓人有些懷念。

台灣夜鷹每窩約2顆蛋,直接下在沙地上,有幼鳥成功離開親鳥領域範圍才視為繁殖成功。李璟泓拍攝

面對夜鷹,我們能有不同的態度

一位生態玩家分享觀察夜鷹生態習性,過去夜鷹本來是在郊區開闊的地方,人類開發迫遷到都會區只是原因之一,都會區有夜鷹是因住、商大樓林立,而夜鷹求偶才會追飛,即使迫遷到都會區,也只能選擇沒有人跡的空曠頂樓才能起飛,公園裡能有夜鷹棲息也必須有夠寬廣適合的棲地條件,因為有樹有障礙物,起飛動能很小的牠就無法起飛與降落;把夜鷹比擬成噴射戰鬥機,起飛降落都要夠長的跑道空間,且動線不能有障礙物,就不難理解。

其實公寓頂樓有加蓋有雜物,造成牠們飛行動線不佳就不會停棲。而學校校舍頂樓因管制而無人為干擾,腹地寬闊廣大,是牠們很愛的停棲地。大樓頂樓若也是這樣的環境,將頂樓綠化種些植物牠們也就不會停棲了,而頂樓綠化除了能改善熱島效應,吸收熱能有助散熱,還能美化環境,利用植物可隔濾懸浮粒子的能力改善空氣品質,還能展現出都市生態跳島與多樣生物棲地不同的生態群像。

夜鷹以空中飛蟲:蛾類和其他飛行的小昆蟲,如白蟻為主食,能有效控制昆蟲密度、數量,維持生態平衡!而野生動物追思會則希望大家能用更寬容的心來看待台灣的野生動物;身處都會區的我們應該很慶幸,還有野生動物願意彼鄰而居,牠們不懂牠們的習性成為擾人的節奏,但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更應該尊重大自然的恩賜,放下負面印象、改變一下觀點,走進夜鷹的世界,認識夜鷹對生態平衡的重要性,用聆賞的態度來包容夜鷹鳴叫問題,或許所謂「擾民」,也只是人鳥和諧共存的過渡現象。

註1:參考台灣大學動物博物館鳥類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