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回顧:因應京都議定書 全國能源會議無共識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5回顧:因應京都議定書 全國能源會議無共識

2005年12月29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得票率:47 %(票數:533)

今年6月間的第二次全國能源會議,會議主席經濟部長何美玥在環保團體抗議聲中作出「共識」,面對後京都時期的溫室氣體減量危機,也使得政府、企業界和環保團體,彼此之間有不同的看法,因應未來能源政策,面臨嚴峻挑戰。

2004年12月初,俄羅斯點頭答應簽署後,《京都議定書》將於2005年2月16日起生效;台灣方面,串連NGO、多位學者的台灣氣候環境聯盟因應也於2004年12月5日誓師成立,由環保署所舉辦的環保共識論壇、經濟部舉舉辦的全國能源會議也如期召開。

回顧這一年,政府於能源政策固然已有不少作為,例如經濟部決定每年籌編新台幣30億元預算,推動再生能源,並鎖定風力、太陽能及生質柴油作為未來發展重點。年中時,經濟部能源局進行評估是否以補貼或立法積極催生乙醇汽油或生質柴油,農委會也在選30公頃休耕農地試種向日葵、油菜與大豆3種油源作物,以作為生質柴油原料。

然而,6月20、21日所召開的全國能源會議,卻在環保團體抗議聲中作出「共識」,訂出的溫室氣體減量的標準比1988年還要寬鬆,被環保團體指為一大倒退。

面對質疑聲浪,經濟部有自其說法。何美玥指出,訂一個做不到的CO2減量目標,將對台灣造成很大的傷害,反而不利將來的減量談判,而達不到的原因,有很大原因是推動非核家園。全國工業總會也認為,台灣屬於新興工業國,由於能源配比及產業結構,尚無法與工業化國家(如歐洲聯盟、美國等)相提並論,承擔比照工業化國家相同的溫室氣體減量責任,實屬不公平。該會理事長侯貞雄曾強調,台灣因應京都議定書的排放減量目標,應依循「產業界做得到」、「漸進推動」、「調整成本可接受」等三大原則。

應對京都議定書的策略選擇,確實攸關產業發展、整體經濟成長與國內就業市場安定問題,必須慎重為之。然而,由經濟部主導之能源決策,在環保團體眼中,卻是一面倒偏向產業界,棄台灣身為世界公民之減量義務於不顧,不無「球員兼裁判」之嫌,未來的能源政策規劃,是否應由更上位的單位來統籌,是未來因思考的重點。

明年一月,政府將再度召開會議,針對全國能源會議未達共識的部份進行討論,後續動態值得各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