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旅遊哲學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道路的旅遊哲學

2006年10月22日
文字/攝影:munch

蘭嶼青青草原開路了!蘭嶼青青草原開路了!

在諸多e-mail的爭相走告下,才發現一處生態景觀地,又遭破壞。我思考著這樣的開路邏輯,倒底背後藏著什麼心態?

青青草原的水泥道路,造成何種生態影響,也許是某種動植物的物種棲地減少,也許易於吸熱的水泥成為昆蟲的烤盤地獄,也許不經意改變地形,又造成地質的破壞,更重要是開路時刻,為了施工方便,在道路之外砍樹除草闢建施工區域,外加污水噪音的長期干擾,那些看似不足掛齒的生態危害,對於極為敏感的物種,卻是危害劇烈的巨大災難。

合歡山上的台十四線,路邊邊坡的破碎面我記得合歡山上,那條被譽為台灣最高公路的台14線,當人們在高海拔山頂開出公路,開路不用10年;但切割開的裸露山壁,許多高山植物卻得花上30年,才能在酷寒中,慢慢地在垂直岩壁上,找到微薄的土層艱辛紮根。當台14線一度傳出將要拓寬,許多憂心環保之士,想到那些好不容易長在岩壁的箭竹、佛甲草、薄雪草,又得重新來過;更重要是這些長成的植被、緊抓高山稀少的土壤,有助穩固地質,一旦破壞,又是山崩路塌連連;一旦被迫糊上水泥護壁,破壞景觀不說,高山生態區更要面臨更大的棲地破壞。

我也記得望安離島上,在網峖口的沙灘上,曾經興建過橫過沙灘的水泥步道,只為了方便遊客腳不沾沙的沙灘漫步。一條看似簡單的步道,沒想到造成重大生態危害,因為網峖口沙灘是重要的綠蠵龜繁殖地區,每年5-10月間,遠方而來的綠蠵龜游進海灣,拖著像坦克般沈重的龜殼,一路在沙灘上向岸爬行,直到抵達沙灘與草地的交界處,生產名列世界瀕危物種第一級的珍貴稀少的後代。綠蠵龜爬行前進需要以前蹼撐沙,移動龐大的身軀,但是那條橫過沙灘的水泥步道,像是一道人為的長城;一旦綠蠵龜碰上堅硬無比的水泥,只能在水泥地上空划,再也無法前進,急著生產的龜卵,就在不適當的地點產下,生命就此消滅。

曾經築有水泥步道的網峖口沙灘繁殖棲地改變,產生人為干擾,物種自然遠離,一條步道讓綠蠵龜逐年減少,當人們發現錯誤,已成國際保育笑話的沙灘步道,也喚不回不想回頭上岸的綠蠵龜。至今網峖口沙灘不斷縮減,人類房舍也向沙灘擴張,綠蠵龜的生態棲地,又將是一處滅絕。

道路,常在不經意之間,形成生態危害,過去為了交通運輸,廣開道路穿鑿隧道,生態破壞之鉅難以估計;但是在現今生態旅遊年代,為了深入旅遊地,一些不必要的人為建設,開始破壞許多自然的原始地,縱使面積不大,以親善土地為名,問題是都是在原本不會有或不該有的自然地,出現人為非自然的干擾。

這裡牽連一個有關道路的旅遊哲學問題!

在方便行走與最小破壞,牽連著旅遊思維到底我們需要多方便的旅遊環境?

有些地方,縱使生態盎然、地貌豐富,是不是一定要進入,才能達成旅遊的目的,就像一些生態保護地,因為長期的人跡罕至,才能造就生態盎然、地貌保存的主因。

就算要一定進入一些自然地區,甚麼樣的方式,算是合於自然的親善,從四線道大馬路、汽車道、機車道、水泥路、木頭棧道、自然步道、獵徑到攀爬溯溪,不同的交通設施選擇,意謂著不同的破壞程度,也反映不同的旅遊心態,是不是所有地區都得開發到方便所有人進入,這樣的方便,又必須極致到衣不沾草、腳不沾沙,甚至足踏二吋高跟、手牽三歲孩童都能進入?

這不是旅遊上的人種岐視,刻意限制不同人種前往旅遊,而是對於自然地區是不是該在保留原始面貌、原始生態下,盡量減少人為的開發,在盡量符合自然地形下,人們必須花上體力與毅力,以符合自然的方式,進入這些原本人煙罕至的地區。沒有必要將所有生態棲地,視為必須方便進入的美景勝地,開發到適合大眾旅遊,拼命想在旅遊人次上大賺利益。

金門漁港旁堤坊景觀便道,颱風中遭到海浪完全沖毀從合歡山台14線拓寬、望安網峖口沙灘步道,到蘭嶼青青草原的水泥步道,甚至現今不斷興建的國家森林步道,以及未來一旦大興土木的環島千里步道,這些為了方便行走的交通建設,也許有親近生態的善意,但是開發的方式一旦違背保存自然的真意,都是必須嚴肅深思的課題。

錢太多有時反而是一些自然生態地區的破壞根源,無論對於高山或離島的建設補助,一旦浮濫缺乏審查,沒有事後的追蹤懲處,不但沒有保護一個地方美景,反而成為砸錢開路破壞生態的罪惡源頭。

在青青草原,我記得穿過草原的小小路徑,路上會有些小石,但是不礙行走,尤其穿在草叢中,緊密與自然接觸,那樣的心情,那樣的視覺,才是吸引遊客前來的原因。一旦開條路,失去草原的心情與視覺,無異是在美麗的自然畫作上,劃上一道刀痕,生態美景的價值再也不存!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