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回顧:雪山隧道通車 衝擊宜蘭生態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06回顧:雪山隧道通車 衝擊宜蘭生態

2006年12月28日
策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撰文:鍾國輝;得票率:80%(票數:765)

總長12.9公里,歷經14年的雪山隧道 (圖片來源:公共電視)昔稱坪林隧道的雪山隧道,位於國道5號公路(北宜高速公路)的坪林至頭城段之間,總長12.9公里,由導坑、西行線及東行線等3座隧道組成亞洲第二長、世界第五長的公路隧道。在克服惡劣地質與社會爭議中,耗費13年、累計13死3傷(平均每年死亡1勞工)、累用金額600億元;總長55公里的北宜高速公路也正式在2006年6月16日通車。

雪山隧道的通車被視為台灣工程界的空前成就,蘭陽地區也著因雪山隧道的開通,面臨環境與社會的重大衝擊。從工程面來看,雪山隧道行經6處斷層、98處剪裂帶、36處地下湧泉等極度惡劣的地質,因此隱藏著水文與地質結構破壞等潛在威脅;921震災後,社會對於人定勝天的說法更加警惕,也憂慮雪山隧道在地熱、岩爆、水文方面是否過度衝擊環境;經水利署研究也證實,雪山隧道工程早已阻斷雪山地下水,使其未再注入翡翠水庫,翡翠水庫因而損失350多萬噸(約3%)的蓄水量。

更多的討論在於雪山隧道將北宜路程從3小時縮短成43分鐘、直接將宜蘭吸納進台北一日生活圈。宜蘭地價炒到歷史新高,也順勢搶走西部主要遊樂區的業績,這從童玩節的暑假業績便可見一斑;然而諷刺的是,坪林老街的人潮不再,茶農也抗議雪山隧道阻斷種植茶葉所需的水源。針對西部遊客與宜蘭民眾搶著上雪山隧道體驗便捷的交通,出生於宜蘭的小說家黃春明說:「看到群山雲海、聽到鳥鳴,是何等快樂的事!」因而堅持要九彎十八拐地回到宜蘭。黃春明認為,見到龜山島時的悸動與慢活,絕非通過隧道公路的快活經驗所能比較。

過去的宜蘭經驗一直被空間專業界視為示範教材,甚至還創下史上首次引用區域計畫法賦予定位、以觀光立縣方向悍拒台塑石化廠的進駐計畫;之後更提出具環境涵容總量管制的城市發展終極年計畫,以地方自主性避開大型開發建設對環境的衝擊。但這些都因為著雪山隧道引發經驗失守危機。都市人對時間效率的需求已經等不及環保、文化、與休閒產業替代方案來琢磨,雪山隧道到底是提供了嶄新遊樂園、還是失去了東北角的樂土,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