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轉化為行動 科博館再推「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知識轉化為行動 科博館再推「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

2017年01月11日
本報2017年1月11日台中訊,賴品瑀報導

「讓知識轉化為行動!」11日台中科博館「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開幕,包括中研院院士李遠哲,與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詹長權、中興大學工學院副院長莊秉潔教授等多位空污專家到場,強調這是一個從科學出發,也帶著社會批判的展覽,要告訴公眾PM2.5從何而來、PM2.5對身體的危害等。

這也是科博館繼2014年展出《南風攝影展-台西村的故事》後,再度處理空污、環境課題。館長孫維新認為,這是身為全球前20大博物館的科博館所展現的社會關懷。

2017-01-11_02-09-47

李遠哲參觀「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賴品瑀拍攝。

解決霧霾問題 人人都是重要的一塊拼圖

孫維新認為此展的目的是要喚醒社會。策展人黃旭更期待,前來參觀的人能一起思考問題,挺身讓民間力成為政府的壓力與動力。

特展分區內容結合多位科學家、藝術創作者,除了講述何為PM2.5、PM2.5從何而來、PM2.5會造成的影響、綠能是否是解方等之外,更設計了一個「我有話要說」教室,讓觀眾可以坐上講台,發表自己的看法,並錄影輪流播放,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展出的一部份。

黃旭解釋,這個展覽除了由專家提供資訊和創作外,也邀請社會大眾一起溝通,一起思考如何解決塵霾問題。「社會大眾的參與討論,將是成就此展覽的最後,但卻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要放對重點」 空污專家解析PM2.5對策

由於PM2.5粒徑極小,能輕易跟著空氣進入人體,累積在肺部,或隨著血液循環全身,例如心臟、腎臟、大腦、肝臟等,如果顆粒帶著有害物質,將引起各種不同疾病。

莊秉潔指出,雖然我們日常一般生活中都會製造PM2.5、固定污染源、移動污染源也都在製造PM2.5,但是要著手解決PM2.5污染卻是「要放對重點」。

莊秉潔解釋,除了看PM2.5的濃度,也要重視其成分。以台灣現況來說,雖然沿著中央山脈,從埔里、竹山、旗山、美濃到潮州地區的「山線」是PM2.5最高的地帶,但這些PM2.5屬衍生性,從NOx、SOx一路經光反應產生,沿著山脈落下,但反觀海線的大城、麥寮等地,承受的卻是燃煤電廠所致的原生性PM2.5,裡面還有戴奧辛與重金屬,屬於致癌物,對健康的危害更大。

但目前環保署砸下上億元,要處理柴油、重油所產生的PM2.5,莊秉潔表示雖然也是很必要,但卻是弄錯重點。

莊秉潔認為,目前的問題就在於能源需求,由於廢核速度太快、綠能發展速度趕不上,若要處理台中火力發電廠、麥寮電廠,就面臨缺電問題。但目前天然氣的成本正在降低,只要提高兩成電費改採天然氣,便能達成廢核減煤的願望。

源頭處理 李遠哲:應從碳稅著手

李遠哲表示,「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別再紙上談兵。」強調現今的人類消耗了太多能源與化石燃料,早已「超載」了。比起目前民眾有感的煙霾,更加看不到的二氧化碳,也同樣需要面對。

李遠哲認為,要同時解決煙霾與二氧化碳,必須從正視這些燃燒帶來的傷害所值的價格到底是多少,並認為,不只是禁燒生煤等措施,應該從課「碳稅」來從源頭處理。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葉光芃表示,他們正在發起2月19日為了反空污的大遊行,目前除了台中,台南與高雄也將會舉行。

2017-01-11_02-07-37

李遠哲在「我有話要說」教室,錄製了對空污的意見,賴品瑀攝影。

此次特展分區包括「煙流地景」、「空襲警報」、「堤防提防」、「在現場」、「台中火大 九百公尺的距離」、「如果有一天」、「我的身體」、「我有話要說」等,今起開幕,有興趣的民眾可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二特展室共襄盛舉。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