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蛛」常樂 特生中心邀民眾認識蜘蛛長知識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知蛛」常樂 特生中心邀民眾認識蜘蛛長知識

2017年01月16日
本報2017年1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提到蜘蛛,民眾心中常有兩極的意見。給自己一個重新認識蜘蛛的機會,農委會特生中心年度大展今年度以「知蛛常樂-台灣蜘蛛」為題,20日即將開展,讓民眾徹底了解生活周邊的小生命精彩的一生,或能決定你對待牠的態度!

「蜘蛛看似距離人類很近,雖然常常看得到,卻對牠既熟悉又陌生。」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羅英仁說,目前已知全世界的蜘蛛種類超過4萬多種,台灣約460種已記錄的蜘蛛種類,加上新紀錄及未命名的種類,可能達900多種,台灣最大型的蜘蛛,是長尾蛛以及人面蜘蛛。牠們廣泛棲息在樹林、草地、溪流、岩壁、建築物等各式各樣環境,也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巢穴的形式、結網的類型、形態構造都大不相同。

「知蛛常樂-台灣蜘蛛特展」固定有活體展示。圖為人面蜘蛛。攝影:廖靜蕙。

此次特展將細數蜘蛛外觀,例如眼睛排列的方式、吐絲的器官絲疣的構造,因為絲疣構造的差異,結網的形式也不同。雖然所有蜘蛛幾乎都會吐絲,卻不一定結網。

那麼,蜘蛛又是怎麼求偶、繁殖下一代呢?雄性蜘蛛求偶的方式非常多樣,會透過很多儀式獲得異性的青睞,例如跳舞、打包食物,各式各樣的方式。例如孔雀跳蛛,就會舉起前腳,秀出身體的美麗色彩;和螳螂類似的是在交配過程,雌性也會把雄性吃掉。

雖然蜘蛛女或許是恐怖情人,但絕對是好媽媽,子代孵出來之後,都會盡責照顧,顛覆人們對蜘蛛邪惡形象的想法。

特展也將展出東海大學生科系教授卓逸民多年研究蜘蛛的成果,以普通科學的方式,讓民眾了解不同環境中出現的蜘蛛、行為生態以及野外的蜘蛛謀生技能。在「賣弄色相的高手」解答蜘蛛身上色彩斑斕的目的,原來這是誘引獵物的方式。

「蜘蛛會吃昆蟲,對獵物而言,鮮豔的色彩可能誤以為是花朵,不自覺地想靠近。」有些蜘蛛可能在網子周圍結奇特的網子,這些網子有何用途,說法很多,隱藏或吸引獵物的效果。

小型的日行性蜘蛛會在其圓網上放置諸如絲、獵物屍體或卵囊,我們稱之為隱帶(decoration),牠們會將吸食後的獵物屍體用絲集中在一起、排成一長串後,再將腳靠攏身體,蹲伏在當中。圖為二角塵蛛 Cyclosa mulmeinensis。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攝影:羅英元。

蜘蛛同時是「專業偽裝達人」,如何欺敵騙過天敵,避免成為鳥類或蝙蝠的食物,就得靠偽裝術。因此要想盡辦法掩護行蹤,就必須努力融入環境,不易發現。例如,將在結網的周邊吐絲結成「隱帶」,將吃剩的食物殘骸,排成自己的樣子,有效的騙過天敵。「小小的腦袋卻可以想出這麼多策略!」羅英元說。

民眾最關心的是居家常見那些蜘蛛,就有牆壁上徘徊的白額高腳蛛、四處跳躍的安德遜蠅虎,以及在角落暗處結網的幽靈蛛等。白額高腳蛛是居家常見的蜘蛛,家裡有牠想吃的東西,例如蟑螂,就會吸引牠到宅駐點。若要蜘蛛遠離,那就勤於打掃,讓蟑螂不來,蜘蛛就會識趣的搬家!

科學家也在蜘蛛身上學到重要價值,例如研究蜘蛛絲材質作為手術縫線,因為會自動分解就無需拆線;另外以蜘蛛毒液研發血清,或製作八隻腳的機器人,避免跌倒等。但是蜘蛛卻常因人類誤解受害,例如蜘蛛雖有毒,但台灣蜘蛛身上的蛛毒,並不到致死的程度。另外,蜘蛛也不會主動攻擊人類。

近年來特生中心研究人員與許多蜘蛛愛好者共同合作,運用「公民科學」的概念一起投入研究蜘蛛的行列,藉由臉書社團來建立台灣蜘蛛多樣性資訊,目前已有6,000位以上民眾加入,分享上萬筆的照片紀錄及分布資料,台灣「賞蛛地圖」的面貌也逐漸浮現。

臉書社員交流暨訓練。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攝影:羅英元

2015年起更發起了「台灣珍蛛大調查計畫」,號召大眾親自參與野外蜘蛛調查,1年來的執行成果,已發現15種以上台灣未曾記錄過的種類。

「知蛛常樂-台灣蜘蛛特展」記者會,特生中心主任方國運(左)與研究人員羅英元。攝影:廖靜蕙

特生中心方國運表示,特展很適合中彰投國中小學教學課程,歡迎與特生中心接洽聯繫;每年特展資料也放在網站上,供機關行號非營利目的下無償使用。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