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首長前瞻水環境:中南部要治水 大台北強調區域整合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縣市首長前瞻水環境:中南部要治水 大台北強調區域整合

2017年04月13日
本報2017年4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前瞻基礎建設獨厚民進黨執政縣市?昨(12)水環境計畫公聽會,安排台中、桃園、屏東三位縣市長現場報告,引起國民黨立委不滿,譏諷幾個非民進黨執政縣市是「零元俱樂部」。對於水環境計畫,各縣市皆卯足勁爭取預算。

依據簡報,目前中央管河川依規劃已完成近80%治理;地方管河川及區域排水已完成約47%治理。國列管易淹水面積1,150平方公里,從2006年開始截至去(2016)年底已改善約688平方公里,約佔60%。在自然海岸方面,佔全國(含離島)海岸比例55.46%,需要保護的海岸已完成95.62%治理。

中南部水患多 強調全流域治理

「前瞻基礎建設」分為軌道建設、水環境建設、綠能建設、數位建設、城鄉建設等五大建設,其中編列2500億元的「水環境建設」屬於競爭型計畫,由各縣市政府提案競逐。台中市所提的計畫總經費約184億元。台中市長林佳龍說明,計畫包括解決海線地區民眾長年水患之苦的南山截水溝、迎賓河筏子溪的整治,綠川、葫蘆墩圳掀蓋,以及水資源回收中心建置等,台中8位立委也都連署支持。


前瞻計畫水環境公聽會台中市長林佳龍說明。圖片來源:台中市政府

林佳龍表示,水患在中南部比較嚴重,分段治水的成果常會被大雨、颱風沖垮而前功盡棄,所以必須採取全流域治水,預算要一次到位。立委陳明文也表達嘉義地區治水需求,認為此項經費必要,並視為過去治水經費的延伸。

桃園市政府則規劃提出「大嵙崁溪水與綠休閒園區計畫」,興建原水專管直接由石門水庫引水,縮小水源保護區面積,也興建沿岸堤防,產生河川新生地,並藉「石門水庫阿姆坪防淤隧道工程計畫」,建置清淤隧道,讓石門水庫清淤土石,可置放於大漢溪沿岸新生地,讓石門水庫與河川共生共養。

鄭文燦表示,石門水庫已淤積1/3,目前清淤是運送至台北港填海造陸,但此方案將於兩年內落日;透過「大嵙崁溪水與綠休閒園區計畫」及「石門水庫阿姆坪防淤隧道工程計畫」,可幫助石門水庫與河川共生共養,延長石門水庫使用年限。

桃園市府也爭取將自來水輸送到復興區,並規劃農路修繕、野溪整治等。另外也爭取老街溪、新街溪、南崁溪、埔心溪等4條主要河川的治水預算,由於4條河川都從大園出海,而大園有桃園國際機場,對於鄰近河川的防護等級必須提高,避免造成國際機場淹水,並透過打造河川沿岸景觀,營造親水綠帶,賦予河川新生命。

屏東縣長潘孟安指出,台灣治水單位多頭馬車,令地方政府無所適從,水環境建設前瞻計畫應由中央出面垂直整合治水,改善各縣市城鄉治水問題。他提及大潮州人工湖是全國首座地下水庫,挹注及涵養地下水層,不僅改善下游地層下陷現象,經過地層過濾的伏流水,可供用民眾用水,避免水資源浪費;另屏東縣政府與水公司合作,以專案補助方式,提高自來水普及率,都有相當成效。

屏東縣長潘孟安表示,屏東首座大潮州人工湖,值得挹注國家資源。圖為大潮州人工湖分洪道。攝影:廖靜蕙。

大台北:中央應協助區域治理整合

座談會最後也提供三個與會縣市首長五分鐘發言。澎湖縣副縣長林皆興提出五項計畫目標,包括海岸環境治理,將每年上岸的60萬公斤海漂垃圾、5萬公斤廢棄漁具等,清理乾淨;海洋環境的復育、永續的海岸環境、興建海淡廠伸張離島居民用水正義,以及加強漁村村落安全。

台北市政府副市長林欽榮則說明台北市提出54.64億預算,約占總預算佔2.1%,卻是基於大台北(含新北市)供水所需的費用,除了經費臚列,更重要的是國家介入的調整機制。其中20億經費牽涉到600萬人的用水,過去蘇迪勒颱風造成濁水度過高,應興建北勢溪專管,大台北地區防洪預算34.64億,也包含新北市,諸如五股疏洪道、蘆洲垃圾山清除、三重舊垃圾場清除,台北市府無法編列預算,卻須與新北市一起合作。

林欽榮轉述市長柯文哲意見,「市府向中央提出的前瞻計畫,都是台北市預定要走、要推動的政策,如果中央有錢可以補助,就可以推動得快一點。」「前瞻計畫應該要考慮各縣市是否有能力執行,國家的錢在使用上必須要謹慎。」

國發會澄清  不會有「零元俱樂部」

立委林為洲譏諷幾個非民進黨執政縣市預算為零、是「零元俱樂部」。對此,公聽會主席邱議瑩解釋,這三位縣市首長是占用民進黨推薦的八位專家學者名額,沒有獨厚民進黨縣市首長。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曾旭正也說明,特別預算條例的擬定,會依照所需分配,不會有「零元俱樂部」這種縣市。

前瞻性的水利計畫該具備那些條件呢?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所教授謝正倫指出,前瞻應本於現況放眼未來,例如氣候變遷、人口變化,例如老年化社會不可能要人跑很遠避難、產業、國土開發變化。

他以日本為例,1896年制定水利法,一直1997年,逐步架構治水、利水(水資源利用)、河川環境保護以及具公民參與的水利事業;反觀台灣水利法至今尚未有河川環境保護以及公民參與的精神。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