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前瞻建設 砸2507億解決老問題 公聽會挨批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水環境前瞻建設 砸2507億解決老問題 公聽會挨批

2017年04月13日
本報2017年4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舉債編列2507億改善水環境,能否達成預期成效,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12)日召開公聽會,20多位學者、產業代表大多表示不樂觀;討論議題仍聚焦過去未解決的議題,如再生水利用、管線檢修、善用地下水庫;在水環境營造強調與自然共生,工程應經得起生態檢核等,未見新意。

基礎建設、未通過環評之水資源開發 都不該列入特別預算

面對日益嚴峻的極端氣候,治水是台灣不得不面對的課題。與會者指出,2005年民進黨執政時,提出8年800億治水預算計畫,經立法院審查後提升到1,100億元;國民黨執政時期,也提出6年600億的流域綜合治理計畫,未見相關效益分析。


前瞻水環境建設目標。資料來源:行政院簡報


各部會分工。資料來源:行政院簡報

此次前瞻計畫水環境建設經費再編列2507億,佔前瞻計畫總預算的28.4%,其中1500億用於開發水資源、720億治水、280億營造水環境;幾個縣市首長則視此筆預算為治水預算的延伸,表達支持之意

不過與會者也質疑過去編列治水預算的成效,能不能支持此次預算編列。台灣省環境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胡思聰即指出,過去8年800億治水預算說是畢其功於一役,事實上證明非但沒有達成,政府又再度負債,「如何跟下世代交代?」

此項計畫效益包括:改善淹水面積,約可新增200平方公里(17%);營造一縣市一亮點,恢復河川生命力及親水永續水環境;增供常態供水日均量100萬噸(10%),備援供水200萬噸(20%),降低缺水風險,並改善無自來水地區用水戶達9萬戶。

環保團體點名幾項水資源開發,在未通過環評前,不該放入計畫中。嘉南藥理大學食品科技系副教授陳椒華批舉債卻不受監督,質疑水環境或水患不是基礎建設,為何都要特別立法?


水環境相關建設。資料來源:行政院簡報


水環境相關建設。資料來源:行政院簡報

他也要求,除再生水工程、污水下水道、灌排分離預算外,其他「水環境建設」計畫都不須以特別預算編列,應以一般預算編列;更反對尚未通過環評之水資源開發,包括曾文南化聯通管等水資源開發案,都不應納入特別預算。

「如果能決心把污水下水道接管率在八年內提高到75%,我們贊成用特別預算來實現。」陳椒華建議加強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改善排水來徹底實施灌排分離,解決農田污染問題;水與環境應以河川污染整治與生態復育作為根本目標,水泥化的人為景觀設施越少越好。

此外,他強調不缺水仍應善用水,再生水的利用不可忽略。再生水以及多元使用,例如台灣水權很多在灌溉區,應強化灌溉回歸水源再利用,水利會要和各地方政府需要的水源整合。台北市雖不缺水,仍應處理污水回收再利用,而非直接放流,形成浪費。

台北市水利技師公會理事長凌邦暉認為,前瞻基礎建設的各項計畫應加強橫向聯繫。除了水環境以外,包括軌道建設或城鄉建設,都與水環境有關,應互相搭配、橫向整合;每個案子的推動,應有堅實的審查監督管考,才能落實所有的工程。

中央大學大氣系教授彭啟明則批評,報告書中都是建設,是否該有些不同的戰略思維。「水環境不只是單純的建設,而是因應氣候變遷的思維,要交代清楚,對國家有何好處,不能只有口號。」

以地下水庫當水撲滿 平日須監測

與會幾位學者都提出應妥適利用地下水,以地下水庫收集雨水,汛期有效導引存入地下水庫,以備乾旱期使用。台北科技大學教授林鎮洋即指出,地下水是水資源的保險機制,也最環保。德國柏林即使100%使用地下水,仍是工業輸出國。只是,這些儲水空間平時應有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平常就要投入,而非缺水才開始挖井。「好好使用地下水就能達成治水目標。」

二峰圳利用地下水庫儲水,營造與聚落共生的水環境。攝影:廖靜蕙

林鎮洋提出幾項原則:污水給機器用,賺錢的企業應投入一定比例的海水淡化,讓供需達到平衡。水利署全台灣有95座公告水庫的效應要強化,而非不斷開發新水庫;例如日本年每年投入200億日幣經常性維護11座水庫,並兼顧生態、安全及景觀。

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余烈表示,全台灣降雨量可以喝、灌溉只有15%,若使用其建議方法,只要留住50%就不會缺水。台灣年降雨量2500毫米,是全球人均量的2.6倍,卻使用不到1/5的水量,形成全球前50名缺水國家。「陽光、空氣、水是基本需求,政府若不能給民眾最基本的需求是恥辱。」

不過,經濟部水利署顧問黃金山卻有不同意見,使用特別預算是為了要加速國家水資源的需求;地底下水庫成本高,不一定付得起。

立委陳曼麗則強調工程應加強生態考核,湧泉和草澤是生態綠洲要優先保護,社區護溪文化面不該只有工程。台中市政府引以為豪的柳川,經過水泥化三面光工程之後,雖然努力復育,原來的生態回不來了。


整治後的台中市柳川,生態仍回不來。圖片來源:環保署

漏水率不改善  多開發只是浪費

台灣5萬多公里的自來水管線,有些管線自日治時代沿用至今,老舊破損造成漏水率高於先進國家,監察院也對此提出糾舉。立委王惠美即指出,台灣自來水管線漏水,每年十億立方公尺,相當兩個半的石門水庫。公聽會中幾位立委以及學者專家都提及,漏水率不處理,開發再多水資源等於浪費。台灣省環境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胡思聰也說,從管線損失的降低,減少每天漏水量,就不須不斷開發水庫,破壞生態以及地景。

經濟部次長楊偉甫澄清,自來水公司每年編70億元預算逐步改善漏水率,並沒有放到特別預算中。

特別預算條例的擬定、法令主管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曾旭正回應,以特別預算進行,是為了更積極加速的做。計畫之間會水平整合,水環境和其他四項計畫互相配合,例如海綿城市也會出現在城鄉計畫相符。民眾參與、開放政府:重要的發展方向。水利署已經有多年合作平台合作討論,國發會也會有平台,把政府資訊公開,行政院院管計畫全數公開,和平間平台溝通。

楊偉甫回應時表示,計畫內容有些屬於延續性,增編預算是加快速度。在治水元則強調上中下游整合性處理,以及區域間橫向溝通。水利建設方面,有些尚未通過環評的建設,會堅守環評,未通過前不會啟動;推動之初會有地方說明會,加強民眾參與。

至於計畫執行過程會接受立法院預算監督,也接受民間的監督;環境友善以及公民參與也會積極處理;績效指標會置入環境項目重新整合。

公聽會前,環團也以行動劇的方式,要求水環境預算不應納入特別預算不受監督,特別預算應有其編列之必要性合理性,勿草率編列債留子孫,環團也要求政府應到各地召開聽證會,廣納民意,不能草率通過此特別條例。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