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熊與雪豹保育學者呂植、獲獎無數的生態記錄片導演奚志農,以及揭發淮河污染、國際「麥格塞塞獎」得主霍岱珊難得來台。實地到桃園、彰化、台南等地參訪交流一週後,三位重量級中國綠色人物在28日的「綠色人物臉譜論壇」與台灣民眾見面。
野性中國創辦人奚志農首先以情感豐富的影像魅力牽動全場情緒。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辦人呂植則從地方信仰與政府善意政策娓娓道來,談人與動物保育的細膩糾結。「淮河衛士」創辦人霍岱珊則講述揭發工廠排放污染的經歷與策略。
奚志農:「對大自然不顧一切的愛只是基礎」
奚志農用照片說故事。故事從聽得到狼嚎、山青水綠的雲南大理故鄉說起,從愛鳥說起。
「我要拍自由飛翔的鳥」,原本只想拍鳥的奚志農,隨著攝影工作深入獨龍江峽谷,見到動物被非法獵捕、棲地被破壞後,他將鏡頭轉向野生動物與棲地保護。
「在中國,要做一個真正的自然攝影師,對大自然不顧一切的愛只是基礎。」畫面是藏羚羊的屍骨,奚志農說出一個攝影師面對慘烈景象,必須拍攝並留下紀錄時,心中強忍的憤怒。
奚志農的照片有憤怒,哀傷,也有讚嘆、笑聲,在場觀眾隨之脈動。他的作品多次被國家地理雜誌採用,並獲得國際大獎。但他不只是位攝影師。
奚志農深入雲南拍攝瀕危動物滇金絲猴,並為留下滇金絲猴棲地上書國務委員、四處奔走。他拍攝藏羚羊被盜獵的「罪證」,並串聯國內外力量推動藏羚羊保護。至今,他仍在為相片裡美麗的中國野生綠孔雀棲地,試圖阻止雲南戛灑江水電站的興建。
2005年起,奚志農每年辦理「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今年升級為「自然影像學校」)培養更多當地攝影師。2016年更在海拔3800米的蒼山成立自然教育中心。他努力將更多人拉入中國的環境保育。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辦人呂植 尋找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存的答案
「標語寫著『保護大熊貓,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但面對選擇時,人首先選擇的還是『給我多一點吧』。」貓熊研究學者呂植,一語道破環境保護的困境。
呂植拍攝的大貓熊曾登上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她被《紐約時報》譽為未來中國值得關注的六位青年人物之一。在中國曾獲「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全國環境保護傑出貢獻獎」等。眾多光耀頭銜下,是個溫柔的實踐者。
1990年代中期,呂植來到青藏高原展開雪豹保育。藏區相信萬物有神靈的傳統信仰,與動物相依相存的體系,人們更願意保護野生動物。在這裡,呂植找到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存的可能。她請保護區居民加入生態監測的行列,一起守護動物。
保育沒有簡單的答案。呂植說,當地也曾經發生過牛隻被雪豹咬死,村民報復造成雪豹死亡的案例。她引入村民力量,共同成立保險基金,並從源頭做起,獎勵把牲畜管好的村民,減少悲劇的發生。這模式也成為國家公園推廣的案例。
呂植仍在尋找答案,她問,人類一定要經過高度發展、高度耗費地球資源的階段,才能學會保護環境嗎?是否可能我們重新找回對幸福生活的定義,不再以GDP作為衡量的指標?
用揭露與監督帶來希望的 「淮河衛士」發起人霍岱珊
「污染有聲音的──沙沙沙」,霍岱珊這樣形容白色巨大污染泡沫在淮河水上的聲音。照片裡,滿滿的白色泡沫掩蓋住河流。
「一開始大家不知道這個叫污染,沒辦法形容它」,原本是攝影記者的霍岱珊發現,污染越來越嚴重,村民沒有乾淨的水,也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政府雖然進行了水污染整治,但問題並未改善,污染事實被不實文宣掩蓋。
霍岱珊首先發表了癌症村的照片,引發外界的關注。2003年他發起「淮河衛士」,號召1000多名志工加入。透過志工監督長期追蹤調查廢水放污口。並對排污嚴重的蓮花味精工廠發起拒買與抵制,最後成功讓工廠同意接受監督,將排污訊息公開於門口。
經過無數被威脅的日子過後,霍岱珊終於獲得肯定。2007年獲得「綠色中國年度人物」;2010年更得到有「亞洲諾貝爾獎」之稱國際級的麥格塞塞獎。
2013年後,淮河終於再度成為可以親近的河流,淮河治理模式也複製在長江上。現在中國環保意識普遍提升了,霍岱珊肩上的重擔減輕,他笑著對台灣觀眾說,「所以我來了」。
「環境無國界」 兩岸環保人士交流
三位中國綠色人物是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之邀,23日來台進行為期一週的交流活動。他們參訪桃園藻礁、彰化芳苑濕地、台南二仁溪等地,並與在地保育團體討論兩岸的保育工作,也與官方組織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進行交流。
兩岸環境保護的共同點就是在開發與環保間要取得平衡。不過,熱愛自然的奚志農認為人類過度倚賴科技營造的環境,應該從關掉冷氣,打開窗戶做起,重新感應大自然的變化,不要再無限制的開發電廠。
「環境問題無國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兩岸交流負責人謝璧如表示,辦理兩岸綠色人物交流,就是希望學習彼此的經驗,並藉著當事人的現身說法,讓更多人聽見環境訊息。28日的交流論壇共吸引70多位台灣環境領域工作者與會,包括生態攝影師黃一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台大森林系主任袁孝維、荒野創會理事長徐仁修、立法委員陳曼麗、余宛如、許毓仁等人與會,除了深度認識中國環境議題,也均肯定兩岸環境交流的重要。
※ 前往「中國綠色人物臉譜」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