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之下,環境正面臨一波又一波的壓力和危機,而在發展大旗下勇於起身的中國環境工作者,相繼在不同的場域、用盡各種方法介入,嘗試激起改變的漣漪。
這些蘊含豐沛環保能量的環境工作者與NGO,他們行動背後的關懷,需要被更多人看見,包括台灣──長期以來的兩岸社群經濟、文化、政治層面的交流或較量,極為頻繁,但環境領域卻極為缺稀,中國的環境變遷影響著一海之隔的台灣,然台灣對中國環境問題的理解,仍有極大的拓展空間。
我們建構「中國綠色人物臉譜」專題,當中的每位人物都曾受邀來台,與台灣的環境工作者切磋與交流環境倡議的箇中訣竅,並與台灣社會分享中國的環境現況。
透過中國綠色人物堅毅的行動,以及記者筆下忠實的紀錄,我們試圖打開對中國環境的深度視野,冀望從中汲取養分,促發新行動的誕生,也為跨境尺度的環境問題探究,奠下基礎。
截至2019年11月,本專頁供匯集了15張臉譜,我們預計在未來兩年邁向50位,誠摯請您在這條路上,支持我們 https://bit.ly/2RtyVYO ;或提供受邀人物建議 infor@e-info.org.tw。
棲地守護|廢棄物|里山倡議|濕地
中國綠色人物臉譜
劉毅(濕地主題)
現任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莆田綠萌濱海濕地研究中心主任,從大學時代就致力於保育工作,自2001年創辦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CMCN)以來,專心致力於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研究和民間保育工作。
周志琴(濕地主題)
現任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專案主任,從事國際自然保護類合作專案一共17年,先後在熱帶雨林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管理、集約化農業環境戰略、濕地保護等專案工作,負責專案規劃、實施和監測評估等。
張瓊(濕地主題)
現任阿拉善SEE基金會任鳥飛專案經理,SEE自2004年成立以來,持續支持了550多個環保組織及個人,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相關環境保護工作,其中任鳥飛計畫,以守護中國最瀕危水鳥及其棲息地為宗旨。
李燊(濕地主題)
現任深圳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副秘書長,負責多個紅樹林濱海濕地保育計畫,旨在為中國的濱海濕地保護,提供一個民間參與的案例。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就是一處他長期經營的重要案例。
鄧儀(里山倡議主題)
曾經是對物種採取「絕對保護」的體制內公務人員,而後以民間身份經歷了社區參與式發展。創辦「麗江健康與環境研究中心」,發展出強調在地人自我管理發展、以村民為主體的「內生式」模式。
張穎溢(里山倡議主題)
生物保育學博士,長期追蹤白頭葉猴。曾任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中國項目主任,而後創辦在地組織「美境自然」,在廣西支持當地壯族保護他們山林;創辦致力保護地管理的社會企業「大戟自然」。
趙中(里山倡議主題)
美國《時代》雜誌譽為「環保英雄」。畢業從事研究工作時,與夥伴一起投入環保活動,而後創辦甘肅第一個環境NGO「綠駝鈴」,並在甘肅瑪曲藏區,帶動在地人的公民參與,緩解草原生態危機。
張赫赫(里山倡議主題)
大學畢業後即在「自然之友」工作,在北京市長年推動環境教育,創辦「蓋婭・自然學校」就任校長。而後與伴侶移居北京近郊的淺山地帶,經營生態農場、展開「里山生活」,以此作為推動永續生活教育的基地。
田倩(廢棄物主題)
從在地的湖南「蕪湖生態中心」開始追著垃圾跑,敲開環境資訊公開大門,拼湊出中國焚化爐現況;再到與全中國關注垃圾議題NGO合作的「零廢棄聯盟」,帶著這70多個環保組織,一同推動廢棄物永續管理。
毛達(廢棄物主題)
環境史博士,人稱「垃圾博士」。長期進行有毒物質、廢棄物研究,汲取全球新知,成為「行走的垃圾智庫」;並串連民間工作者,共同創辦中國「零廢棄聯盟」,嘗試解決廢棄物問題,推動環境治理與環境正義。
陳立雯(廢棄物主題)
外文科系畢業,卻一頭栽入垃圾問題,在大城市北京開始關注到垃圾問題,加入「自然大學」研究與推動社區的垃圾分類,並一路從城市走回鄉村,成立「農村垃圾分類基金」,致力在農村推動垃圾減量。
朱漢強(廢棄物主題)
曾是香港《蘋果日報》首席記者,踏入環保線後一路栽進環境運動,加入「地球之友」關注光污染、發起「常 哦行動」呼籲中秋禮品減包裝;參與創辦「香港綠惜地球」,持續關注廢棄物問題,運用媒體經驗創造議題。
呂植(棲地守護主題)
野生動物保育學者,過去投身WWF、IUCN等國際NGO,為讓保育深耕、在地化,創辦「山水自然保育中心」,關注文化與自然保護的關係,透過學術研究串起野外與社區發展,走出野生動物保育新路徑。
奚志農(棲地守護主題)
野生動物攝影師,透過鏡頭阻擋雲南白馬雪山開發、拍攝藏羚羊遭盜獵情況、紀錄瀕危物種滇金絲猴、綠孔雀。創辦「野性中國」推廣用影像保護自然,建立「蒼山自然中心」影響旅遊景區與保護區。
霍岱珊(棲地守護主題)
曾獲亞洲諾貝爾獎之稱的「麥格塞塞獎」,用鏡頭揭露「淮河十年治污一場夢」的真相,以「蓮花模式」與企業從對立、對抗走向對話。創辦「淮河水系環境科學研究中心」,長年致力於淮河污染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