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紅皮書】蒲燒美味的代價 日本鰻鱺數量拉警報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台灣紅皮書】蒲燒美味的代價 日本鰻鱺數量拉警報

2017年12月06日
作者:楊孟軒
2017年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公布的「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目錄」名單中,俗稱白鰻的「日本鰻鱺」被列在極度瀕危(CR)等級。日本鰻鱺是台灣重要的經濟養殖魚類,曾經創造年產量60000噸、外銷額100億台幣的驚人成績。然而,隨著人類大量捕撈與壞境破壞,加上繁殖技術尚未成熟,日本鰻鱺的數量正急速下降。
日本鰻鱺。攝影:張詠青

日本鰻鱺。圖片來源:張詠青。

市場需求大 日本鰻鱺經濟價值高

日本鰻鱺肉質軟、味道佳,抗病力強且成長速度快,在鰻魚市場上最受歡迎。而日本正是最大的消費國,佔了全球總量的6成。日本鰻鱺富含油脂的特性,最適合以蒲燒方式料理,每年7月日本還會舉辦「鰻魚節」,倡導鰻魚的食補效益。

然而,餐桌上那片烤得色香味俱全的蒲燒鰻魚,其實得來不易。日本鰻鱺的一生從太平洋馬里亞納島西側海域開始,一路順著洋流漂到台、日、中、韓沿海河口,進入陸地河川成長,過程嚴峻且漫長。

此外,日本鰻鱺雖然已經可以人工繁殖,但因成本過高,至今仍無法商業化量產,目前養殖業用的鰻苗,全部都來自野外捕撈。因此,一尾日本鰻鱺的鰻苗,可以賣到台幣100多元,如此的高經濟價值讓漁民趨之若鶩。大量捕撈下的結果,便是台日中韓各國的鰻苗捕獲量都逐年下滑。1990年代,台灣一年捕撈日本鰻鱺鰻苗的量可達40公噸,到了2016年只剩1.8公噸,減少幅度非常驚人。

棲地破壞與人為捕撈 日本鰻鱺身陷危機

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指出,由於日本鰻鱺的生活史相當複雜,過程有許多變數,導致每年鰻苗數量都會有波動。日本鰻鱺出生在大海,生長在陸地河川,一生要移動的距離長達1萬公里。鰻苗是否成功回到河川生長、成鰻是否成功降海產卵,都會影響隔年的鰻苗數量,數字差距可達十倍以上。

但不可否認,日本鰻鱺的數量下降是事實。韓玉山認為,棲地遭到破壞是最重要的主因,尤其是河川及河口。韓玉山做過統計,從70年代到現在,台灣適合日本鰻鱺成長的棲地,大約減少了8成。「台灣許多河流汙染嚴重,河水更被抽取作為農、工業用途,造成河道乾枯。水泥化也讓棲地變得貧乏,缺少適合生長的條件。」日本鰻鱺無法在河中順利生長成熟,也就無法降海產卵。

此外,人為捕撈也是造成日本鰻鱺減少的原因。政府過去對於捕撈鰻苗沒有管制,而現在就算已經立法規範,效果也不好。2013年漁業署公布「鰻苗捕撈漁期管制規定」,只有11月到隔年2月可以合法捕撈鰻苗。但這段期間的鰻苗,幾乎就佔了當年度台灣可捕獲鰻苗量的9成,受到保護的鰻苗量比例很低,效果相當有限。但若縮短捕撈期限,漁民又會反彈,政策便在保育跟經濟中不斷拉鋸。

更嚴重的是,即使台、日、韓各國為保護國內鰻魚資源,皆已立法禁止鰻苗出口,但因為日本需求量大、收購價格高,台灣漁民寧願冒著風險,將近8成捕獲的日本鰻鱺鰻苗走私到日本,導致國內日本鰻鱺資源持續減少。

漁民用三角網捕撈鰻苗。圖片來源:韓玉山。

漁民用三角網捕撈鰻苗。圖片來源:韓玉山。

建立證照制度 確保日本鰻鱺資源永續

面對日本鰻鱺數量下降的危機,韓玉山表示,目前漁業署採取「增殖放流」的做法增加鰻苗資源。增殖放流即政府單位向漁民收購成鰻與鰻苗,或將查扣走私的鰻苗,再放回河川中,用人為手段嘗試恢復日本鰻鱺資源。此外,為了確保成熟的日本鰻鱺能順利降海產卵,各縣市政府也公告轄內的指定河川,全年禁止捕抓體長8公分以上的鰻魚。

在保育工作方面,韓玉山坦言,台灣是日本鰻鱺分布的最南界,理應做好棲地保育,但實行起來並不容易。在多數河川遭受汙染破壞的情形下,要做復育工作,必須挑選水質好、水量夠的河川。近幾年也正在篩選與評估,挑選適合的河川來規劃保育示範。

台灣的鰻苗有7成是靠船隻捕撈,韓玉山建議應將強管理。圖片來源:韓玉山。

台灣的鰻苗有7成是靠船隻捕撈,韓玉山建議應將強管理。圖片來源:韓玉山。

至於過度人為捕撈的問題,韓玉山則建議建立證照制度,對捕撈鰻苗的漁民和漁船加以管制。「並不是任何人想抓鰻苗就可以抓,應該建立證照制度,視鰻苗的量,控制發給漁船和漁民證照的數量。」尤其台灣有7成的鰻苗是靠船隻捕撈,更應加強對船隻的管理。「漁民看到抓鰻苗能賺錢,就馬上添購船隻,大肆捕撈鰻苗。放任捕鰻船和捕鰻漁民的數量一直增長,資源遲早會耗盡。」

日本鰻鱺屬於經濟型魚類,要列入保育類有難度,且野外棲息的數量還有上億隻。但韓玉山仍建議,要聯合台日中韓各國,共同保護日本鰻鱺的資源,才不會落到無魚可吃的一天。

日本鰻鱺的一生

日本鰻鱺屬於降海洄游性的淡水魚,在海中孵化後,游到河川成長,成熟後再回到海中產卵,並結束一生。

日本鰻鱺的產卵海域,位於太平洋馬里亞納島的西側。卵孵化後,會經過「柳葉鰻」這個特殊的階段,體高逐漸增加,成為柳葉的形狀,用漂流的方式在海中移動。之後,漸漸變成流線型、透明的玻璃鰻,脫離海流並接觸陸地,順著潮汐進入河口,整個過程約歷時半年。

進入河川後,日本鰻鱺逐漸成長,體表光滑沒有花紋、具有黏液,體長可以長到70公分。日本鰻鱺棲息在河川深潭或河口,具有背光性,會在岩石遮蔽處或泥沙草叢處築巢。夜間才會出來覓食,以小型魚蝦、貝類為主食。

當日本鰻鱺達到性成熟時,便會轉變型態準備降海產卵。此時牠的消化道萎縮、停止進食,體色轉成銀色,眼睛增大,胸鰭變黑增寬。而日本鰻鱺降海要花半年、橫越約5000公里的距離,回到太平洋產卵後死亡,結束驚奇的一生。

參考資料:《鰻魚傳奇》、《臺灣河川溪流的指標魚類第二冊》

日本鰻鱺

學名:Anguilla japonica

分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輻鰭魚綱>鰻鱺目>鰻鱺亞目>鰻鱺科>鰻鱺屬

生態習性:屬於降海產卵的洄游性魚類,在河流中生活6至8年後,成熟的個體於秋、冬季順河游入海中,在大洋深處產卵。

保護等級:IUCN紅皮書中列為瀕危(EN),台灣紅皮書中列為極度瀕危(CR)。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