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知目標】橡膠單一種植傷土地 西雙版納轉型中 確保水資源永續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多樣性

【愛知目標】橡膠單一種植傷土地 西雙版納轉型中 確保水資源永續

2018年05月29日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

天然橡膠是東南亞中緬泰邊境區域的重要經濟作物。位於湄公河上游的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地方政府從1980年代就鼓勵農民將傳統作物轉種植橡膠。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汽車輪胎的需求大增,當地橡膠種植面積在2002至2010年間增加了近二倍,占該地區總面積的20%以上,其中九成五的橡膠園位於海拔900公尺以下的區域。

近年橡膠售價屢創新高,帶動當地經濟,橡膠農收入是過去種植水稻的四倍,年收入可達三萬人民幣。農民從經濟成長中獲益,但是西雙版納的環境變遷卻面臨日漸嚴重的危機。


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橡膠園。圖片來源:Taco Witte@flickr (CC BY 2.0)

橡膠單一種植造成這片中國西南地區土地的天然林覆蓋率降低,土地利用型態跟著改變。影響最深的除了當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消失、農業生物多樣性減少,原有的景觀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也因而改變。大量使用農用化學物的結果,影響了蜜蜂等授粉昆蟲,土壤、水資源也受到傷害。

由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發起的「湄公河流域永續橡膠種植」(SURUMER)計畫,過去數年間,來自德國的研究單位進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透過永續土地管理研究計畫,協助當地改善土地利用方式,以穩定該區域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西雙版納的生態和文化多樣性

西雙版納原有的自然植被是熱帶雨林和季風雨林,是中國重要的雨林資源,有豐富的植被多樣性,屬於「印緬生物多樣性熱點」的一部分。

據調查,納板河流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219科1953種維管束植物、384種脊椎動物,且許多物種都是保育類。儘管只覆蓋中國陸地面積的0.2%,卻擁有中國維管束植物物種的16%,以及超過1/3的哺乳動物和超過1/3的鳥類。


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豐富,有中國1/3種的鳥類。圖片來源:Donald Hobern (CC BY 2.0)

除了生態多樣性,西雙版納以其文化多樣性著稱,有十多個少數民族和其代表的傳統土地利用型態。

當地約有5500人,主要有漢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和彞族六個民族。農業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傣族和漢族多居住在山谷地區,過去他們種植水稻、玉米和馬鈴薯,還有花生、向日葵、煙草、蔬菜、茶葉、荳蔻和各種果樹等。不過,如今橡膠種植比例不斷增加,面積已占據西雙版納20%的土地。

橡膠單一種植帶來的問題

橡膠單一種植除了使原住民族的傳統土地利用系統消失、農業生物多樣性降低、其他作物的授粉服務也受到影響。根據2012年的研究,橡膠園開發還入侵了亞洲象和白頰長臂猿的棲息地。

橡膠種植也改變了當地居住環境。以水資源來說,加工橡膠需要使用強鹼酸,這些化學物質滲入地下、水和空氣中,影響了當地水資源的永續利用,造成土壤侵蝕和水資源的污染,居民生活品質惡化。長遠而言,橡膠單一種植可能造成當地有關水資源的生態系統服務崩潰。

SURUMER計畫的目的,在於為永續土地管理提供相關知識和決策基礎,並為全球氣候變遷調適,提供具前瞻性的區域土地利用行動策略和手段。這項計畫的合作夥伴國家包括中國、泰國、寮國等,主要研究區域在湄公河上游的橡膠種植區。

永續土地利用包含多種議題,如土地利用的碳動態、水平衡、水資源管理、授粉服務、農業生態多樣性、人類與野生動物衝突、經濟評估和知識轉移管理等,計畫透過多項子計畫分別進行,來促使區域內的橡膠種植能走向永續管理。


研究人員捕蜜蜂,研究橡膠種植對授粉昆蟲的影響。圖片來源:SURUMER

改善水資源  劃設水源保護區和河岸緩衝帶

以水資源永續利用的子計畫來說,研究人員在這個區域發展一套「水資源管理技術」(Water Management Technology, WMT),在水域中架設監測設備,監測水域中污染物排放和排入的情況,並提出改善措施,藉此保護水源免於受到來自橡膠種植的壓力。

在研擬橡膠對水資源產生危害的相關因應措施前,研究團隊除了定期監測水資源和土壤,也進行在地權益相關者如農民和橡膠加工業者的訪談,以及培力工作坊等,最後提出改善當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方法。

在當地水源監測資料中,他們發現雨後水質濁度、微生物污染物和農業化學物質的濃度都增加。其中農藥陶斯松(Chlorpyrifos)的含量,就達到虹鱒LC50 [註1](經空氣或水體暴露造成半數受試動物死亡的濃度)的50%。可見當地流域水質受到農用化學物的污染嚴重。


水質水量監測。圖片來源:斯圖加特大學水資源研究中心

下一步就是必須向在地農民和居民說明這些水質的問題和因應辦法。研究團隊向村長、地方研究單位和農民進行訪調,並和他們一起舉辦工作坊。為了保護在地居民的飲用水,團隊提出建議,要求建立水源保護區和河岸緩衝帶,來改善流域中的水質。

建立「水源保護區」和「河岸緩衝帶」此二種作法,是希望避免污染物流入水域,同時讓污染物經由緩衝帶自然衰減,防止飲用水抽取點集水區的水質惡化。

他們劃設三階段水源保護區,以不同的規範限制並減緩污染物質流入水體中、保護水源,緩衝帶的設置也減少土壤侵蝕的風險。

在距離飲用水抽取點20-50公尺的「第一保護區」,應避免動物和未經授權人員進入直接污染。「第二保護區」在河的兩岸至少100公尺,並在上游5到20公里之間。「河岸緩衝區」也位在第二保護區內,利用自然植被減少固體、有機物和污染物的進入。第三保護區也就是整個集水區,希望能保護飲用水資源免受持久性物質侵害,例如特定農藥、重金屬、工業化學品或放射性物質等。


斜坡上的橡膠園。圖片來源:SURUMER,攝影:Karina Rodriguez

與當地權益相關者溝通  橡膠永續種植方法

為了讓地方政府和在地農民接受並嘗試去做,研究團隊在2013至2015年間舉辦數次與在地權益相關者的座談會,以了解他們對橡膠永續種植土地利用模式的接受意願。

在座談會中充分讓居民了解,橡膠種植的農用化學物會造成居民的飲用水源污染,因此建立水源保護區可以有效改善水質。另外,鼓勵農民採用橡膠間作種植本地樹種,如雲南藍果樹、望天樹、雲南紅豆杉等,不僅可以保育當地珍稀品種,減少橡膠單一耕作的面積,種植的原生作物也有經濟價值。


鼓勵橡膠間作雲南紅豆杉保育類植物。圖片來源:SURUMER

西雙版納的各村落最後依據研究團隊的建議,實施了水資源監測及水源保護區的概念。執行SURUMER水資源計畫的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水研究中心工程師克勞斯(Manuel Krauß)在報告中指出,本計畫結合西雙版納的權益相關者和跨學科專家共同參與,水資源綜合管理概念的實施,不僅可改善當地水資源和人類健康,對於整體生態條件也有相當的幫助。

[註1] 以農藥在空氣中呈氣體狀或粉塵狀方式、或經由河流或湖水途徑暴露所造成半數(50%)受試動物死亡之濃度。

參考資料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更完整的愛知目標介紹、更深入的國內外實踐案例故事,全都收錄在《上課了!生物多樣性(5):愛知目標全球行動》,加入捐款支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定期定額捐款500元(含以上),就可獲得一本哦!
※ 讀好書、支持環境行動:http://bit.ly/2JzBSn6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