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Bunun》發布 紀錄布農歲時祭儀 傳承共生智慧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微電影《Bunun》發布 紀錄布農歲時祭儀 傳承共生智慧

2018年12月20日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南投報導

玉山國家公園幅員廣闊,行政區域含括南投、嘉義、高雄、花蓮等四縣市,園區內以布農為主要族群。作為夥伴關係一份子,玉管處理應肩負保存布農文化的責任。18日上午,玉管處以布農傳統祭儀為主題的微電影《布農Bunun》,在水里行政中心首映;東埔一鄰的族人也在現場展演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重現撼動人心的力量。

影片以東埔一鄰為主角,透過一對祖孫深夜談話,述說布農族人歷經千百年生活,累積發展出的傳統歲時祭儀和生命禮俗,包括小米文化、月亮與豐收祭、打耳祭、嬰兒祭的關連,以及傳達族人敬畏天地、尊重萬物的智慧。玉管處希望透過影片,讓社會大眾理解布農族的文化特色,進而支持布農傳統知識傳承。

影片重現傳統生活面貌與祭儀

「布農文化的流傳具有傳遞山林知識的重要性。」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邦卡兒海放南說,布農族就在玉山國家公園園區內,身為夥伴關係,有責任是將布農文化傳承下來。影片記錄了布農食衣住行的文化,與祭儀的關係,從影片可看出原住民傳統的服飾、傳統,例如重視兒童的訓練,打獵的禁忌規範,透過影片,傳遞布農傳統生活的樣貌。

台灣島上的南島語族,都會利用小米,而布農族的「小米板曆」,更連結小米種植和布農族重要儀式。根據邦卡兒合著的《走山拉姆岸》,小米成長的每個階段都代表著不同的歲時:「布農族幾乎每個月都有祭典,農事、狩獵、驅邪等祭儀,按照月亮和星星的運轉和變化來進行。由於沒有確切的曆算詳細記載時間,於是就依小米的成長周期為祭祀準則,一年內最重要的幾個祭典就圍繞著小米生長。」

布農板曆的故事
布農族向來視為沒有文字的族群,1937年,日本學者於新高郡(今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境)布農族qanitoan(屬於巒群)社頭目塔魯姆馬古德凡(talumma-bungzavan)家中發現了一塊長約122.7公分、寬約11.8公分、厚2.4公分的木刻畫曆,又稱「版曆」,證明布農族口述祭儀和技藝的說法。在缺乏智慧財產的年代,專家學者紛相借用,最後竟不知流落何方。(參考《叫我的名!尊重我的原住民智慧財產權!》)

布農歲時祭儀圍繞著小米成長周期,並發展成小米曆。攝影:廖靜蕙

邦卡兒說,一般社會都以為原住民有豐年祭,布農族最重要的則為小米豐收祭(pasibutbut),此時族人聚集為天神dihamin吟唱祭歌,也叫做pasibutbut。又如嬰兒祭duhumis是族人接納新生兒的儀式,在這一天,新手爸媽在自己的家門口接受父親家族的祝福,祈願孩子在天神的照顧下順利長大。

這個祭儀之後,代表新生兒成為布農族的一員。從影片中也可了解播種祭minpinan、打耳祭malahtagiaa和報戰功的意義與精神。

布農族歲時祭儀蘊含深厚的文化、生態知識,值得流傳。影片劇照,玉管處提供。
布農族歲時祭儀蘊含深厚的文化與生態知識。影片劇照,玉管處提供。

看見祭儀背後的傳統知識

生活於高山上的布農族,每次出門都要帶著敬虔的心,因為此行能否平安歸來實屬未知。祭典讓族人知道敬天、和大自然和諧互動。布農族是島上原住民族群中,唯一證明有「版曆」存在的族群,從布農版曆記載的歲時祭儀,看出布農人每天不同的生活風貌。

看似保留祭儀,背後反映的是傳統農耕、狩獵、採集等文化與知識,若沒有傳統知識支撐,這些祭儀終究只是形式。邦卡兒說,過去國家制度貶抑、禁止使用母語交談,再加上宗教因素,族人無法正大光明的舉辦祭典,許多祭儀正慢慢消失。玉管處希望透過微電影,讓人們認識、進而支持布農重要文化與傳統知識的傳承。


玉管處秘書邦卡兒海放南也是布農族人,致詞表示布農族與山林互動的智慧,深具傳承意義。攝影:廖靜蕙

《布農Bunun》由執導故宮紀錄片《再現‧同安船》而獲德2013年休士頓影展金獎的青銅視覺藝術公司製作。

提到這支影片的誕生,邦卡兒說,是開了很多與拍攝團隊溝通的會議,透過不斷爭論與修正而來。他解釋,布農族有五大語系,卓、卡、丹、巒,以及郡,東埔部落屬於郡群,影片語詞以郡群語系為主。因此須不斷確認學習正確的發音,以及相關資料力求精準,一些對布農族的刻板印象,也趁此機會釐清。雖有意見不同之處,卻也因此凝聚共識,讓這部影片更加值得一看。

「看了這支影片,就能了解布農族人的祭儀,以及每個祭儀代表的意思,不但是給布農族世代傳承的禮物,也有助於主流社會理解布農文化豐盛的生態、文化意涵,進而喜愛玉山多元族群之人文特色。」邦卡兒說,影片將於塔塔加遊客中心定時定點放映,建議遊客進入玉山西北園區時先觀賞本片。

布農和音深具震撼力(影片劇照)。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布農和音深具震撼力(影片劇照)。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提供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