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河川故事:關渡自然公園 | 環境資訊中心
自然人文

「心」河川故事:關渡自然公園

2007年05月27日
作者:蘇志畬

關渡自然公園自然中心。蘇志畬攝騎著腳踏車沿著基隆河的右岸向下游前進,當左手邊出現一叢叢的紅樹林的時候,代表著:關渡到了!順著白鷺鷥飛行的方向,右手邊那片廣大而且有著多種鳥類棲息的溼地,就是目前由台北市野鳥學會所經營管理的關渡自然公園。除了保育鳥類,現在的自然公園將解決環境問題的歷程轉換為教育的形式,期許自己成為水環境教育中心。

受阻礙的開始

關渡自然公園佔地57公頃,大約是日本東京野鳥公園的2.5倍大,是台北市唯一以溼地為主題的自然公園,讓民眾知道溼地生態的複雜與保育的重要。1981年起,台北市野鳥學會因為常在關渡舉行賞鳥活動,發現關渡的自然環境持續遭到破壞,廢土與垃圾的傾倒讓溼地陸化的程度加快,也汙染了當地環境,生物種類迅速的減少。基於對關渡這塊賞鳥勝地的保護,台北市野鳥學會因而投身於推動政府建立關渡自然保護區,經過20年,多次與公部門、市議會的遊說,2001年關渡自然公園終於正式開始營運。

使命感 讓關渡更美

自然中心備有高倍數的望遠鏡供賞鳥。蘇志畬攝秉持著社會公益的角度,關渡自然公園環境部主任方韻如說:「是一種使命感」,讓關渡自然公園成為溼地保護的角色,不論在河川的復育或是民眾的教育上,都相當成功,其中溼地在河川復育的成果值得其他地方借鏡。自然公園也希望可以透過跟水有關的議題,讓人們了解環境破壞越來越快,相對於七股生態價值在關渡並不是那麼的重要,自然公園的溼地必須靠人為操作才能得以保存,未來成為水環境教育中心,是關渡自然公園最大的目標。

持續的問題

營運只是開始,正式經營後野鳥學會才發現關於這片溼地更多的問題。

廢土的偷倒使自然公園陸化嚴重,剛開園的時候遊客對關渡自然公園的印象是「像沙漠的主要設施區、像陸地的溼地」,57公頃的地只有2塊池塘,這樣的情況下舉辦了大型活動雖然可以短期內聚集人氣,但是來過的遊客卻缺乏來第二次的動力。在缺乏公部門的補助下,園區陸化嚴重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改善的。

保育團體的藍海策略

自然解說牌——舊貴子坑溪的病歷表。蘇志畬攝自然公園的營收多半再投資於設施中,藉由這樣的方式回饋到參與過的個人,可以學習到保育的觀念。保育,一直是關渡自然公園最終的目標,只是這條路不一定那麼直接,可能透過企業或民眾的參與、課程的教育、舉辦休閒活動,讓從前不接觸自然的人靠近土地,讓這些人們未來也許會再加入保護環境的行列。

自然公園目前雖然無法提供附近地方產業或經濟上實質的效益,但是自然公園提供的是當地居民的榮譽感,讓民眾了解到環境保護是可以自己來的。園區開放關渡里、八仙里、一德里的里民免費入園,來這裡的居民多半利用公園做早操或散步,久而久之視自然公園為自家的後花園,對這片土地的認同也讓居民願意主動成立河川巡守隊,或是成為自然公園志工的一員。

危機即轉機

自然公園成立到現在碰到了不少困難,看似阻礙環境經營的問題資源卻成為未來的資源。野鳥學會將解決這些難題的過程轉為自然教育的資源,園區中隨處可見的解說牌即蘊含了種種河川汙染的原因以及解決的辦法。像是利用河川自我潔淨的功能,就是靠溼地中植物、微生物的力量,可讓汙水變乾淨,保留自然界的機制,並在人工介入的過程中展現環境行動的能力。在溪流剛進入園區的地方,也使用生態工程的方式淨化水源,人工加速大自然分解汙染的能力,像是園區中的土壤滲透系統模場、礫間接觸處理模場等,這些生態工程的設施除了淨化河川,也具備了環境教育的意義,讓來參觀的民眾除了賞鳥散心外,對於河川自淨能力有進一步的認識,並且使人省思:我對環境做了什麼事?發現水汙染要怎麼辦?

採訪側記:小小生態工法示範

面對自然中心入口,左後方由雨水導流而成的小生態池。蘇志畬攝關渡自然公園內的自然中心因為建設時公共工程的問題,排水溝設計不良,下雨時只要水高過排水溝就會淹水,園區解決的辦法是在牆角打個洞,讓水溢流出去;但水就這麼讓它流掉有點浪費,於是園區又在戶外挖了小水溝導流,並在兩旁種植物,成了一個小小的生態池。在這過程中有點複製當地先民跟自然相處的方式,讓民眾在教育過程中認識到文明演進的歷程。大家以後到關渡自然公園,除了賞鳥以外,也別忘了繞到自然中心的轉角,低看這個有趣的小池塘。

***********************************************************

「心」河川故事綜觀以上4個故事,可以看到這些來自民間的守護力量,皆是出自民眾自發性的行為。其實大家都和你我一樣,也許不是出身這方面的專業,只是秉持著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對家園土地的熱愛、並「做對的事」的信念,一步步由做中學,才更了解相關知識、了解這條河流所蘊孕的土地的故事;另一方面,其實他們也在替基隆河創造一段屬於「他們的歷史」,就是這份熱忱與堅持,讓我們深深感動!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發現,要推廣環境意識,「教育」是大家一致的選擇。大坑溪巡守隊和忠孝醫院合作,向巿民推廣水資源的重要性,與舊庄國小發展傳承教育;基隆河左岸導覽與南港地區國中小學合作,推廣鄉土教學;內溝溪生態館與關渡自然公園,本身即是環境教育最佳舞台,唯有透過環境教育的向下紮根,才能真正擴大民間的守護力量。當然,即使有這些人的努力付出,我們更期待的是讀者您的響應!

你,去過基隆河了嗎?

本篇為2006環境新聞志工研習營成果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