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齒檸檬鯊的成長樂園就在台灣東沙島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尖齒檸檬鯊的成長樂園就在台灣東沙島

2019年08月02日
文/圖:陳餘鋆(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公視《驚奇VR生態館》節目來賓)

尖齒檸檬鯊(學名Negaprion acutidens),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歸列為被威脅物種之易危種類(Vulnerable)、在東南亞區域亦列為瀕危物種,但在台灣的東沙島,牠們找到了繁衍的樂園!

主要原因是東沙島沿岸經年累月堆積廣大的珊瑚與貝殼沙基質,形成清澈的水質淺海環境,同時因環礁擋住了外海風浪的侵襲,造成大範圍且多樣化的海草生長,因此構成台灣種類最多、面積最大的海草床。

待分娩之尖齒檸檬鯊母鯊——恰恰。圖片來源:公視《驚奇VR生態館》
待分娩之尖齒檸檬鯊母鯊——恰恰。圖片來源:公視《驚奇VR生態館》

2012年,我開始帶領著東沙島鯊魚與軟骨魚研究團隊長期在東沙島進行魚類監測調查,發現2012-2019歷年的族群調查評估,尖齒檸檬鯊在東沙島仍有將近300-600尾的族群數量,並觀察到尖齒檸檬鯊母鯊會回到小潟湖口鄰近海域進行分娩,生出的幼鯊群便利用這片海草床水域覓食與棲息超過一年以上,使這片水域成為尖齒檸檬鯊護育及覓食場域,可說是目前全世界罕見之護育區(Nursery ground)。

根據2016年東沙島南岸七據捕捉之母成鯊,經聲波標籤標定野放後,在2016-2018年所記錄的訊息顯示,此個體會在分娩期間洄游於東沙島沿岸,且在4月會靠近小潟湖口淺灘區水域,其他時間則洄游於東沙島北岸與環礁間水域。

此外,2018年東沙島周邊海域尖齒檸檬鯊樣本紀錄則顯示,幼鯊所佔比例仍很高,雄雌性比近於1。小潟湖內的檸檬鯊以一公尺以內之幼鯊為主(即年齡在3齡以內)。而目前(2018-2019)標放亞成鯊之接收訊號中,小潟湖口的聲波訊號紀錄不同個體數最多,研究認為東沙島周圍海域尖齒檸檬鯊亞成鯊是以小潟湖口為中心向八據或北岸水域擴散;也說明了小潟湖口至八據水域在東沙尖齒檸檬鯊的亞成鯊時期提供了攝食、環境調適與躲避掠食時一個較安全之棲息空間或成長區。

尖齒檸檬鯊母鯊分娩之羊水。圖片來源:公視《驚奇VR生態館》
尖齒檸檬鯊母鯊分娩之羊水。圖片來源:公視《驚奇VR生態館》

至於2019年3月23日進行的東沙島魚類監測觀察,首次記錄全長288公分尖齒檸檬鯊母鯊分娩之羊水與母鯊分娩觀測;4月28日也監測到一尾全長256公分即將分娩之尖齒檸檬鯊,上述兩尾母鯊分娩時,生出的幼鯊都是尾鰭先露出,再排出整個個體與連接之胎盤,而幼鯊個體體長接近70公分,後續除植入晶片與聲波標籤外,並將衛星標籤標定於體長256公分的母鯊上,取名「恰恰」,透過此方式進行後續長期追蹤,期待相關成鯊洄游資訊在未來將有更多的突破。

觀察發現母鯊分娩時,幼鯊是採「尾先頭後」方式生出,得知檸檬鯊是屬於胎生鯊魚。圖片來源:公視《驚奇VR生態館》
觀察發現母鯊分娩時,幼鯊是採「尾先頭後」方式生出,得知檸檬鯊是屬於胎生鯊魚。圖片來源:公視《驚奇VR生態館》

國外研究調查報告認為紅樹林與礁盤提供檸檬鯊幼鯊養護區,然而東沙檸檬鯊與軟骨魚類研究團隊指出,從東沙海草床的魚類群聚狀態發現,東沙島海域附近是由海草床提供其他魚類與尖齒檸檬鯊作為庇護所、育幼場和覓食地等生態系統服務,顯示沿岸海草床對東沙環礁而言,有非常重要的生態連結功能,造就東沙魚類的高度多樣性,可說是非常珍貴的生態資源,尤其東沙島小潟湖口海草床水域是國際上罕見且極其珍貴的尖齒檸檬鯊護育區,所以想要保護檸檬鯊就要好好保護海草床,他們是一體的生態系統!

我們透過在東沙島的研究,翻轉了國際組織之前認為絕跡的評估,也希望藉由保育東沙的檸檬鯊,來翻轉國際對台灣只會吃魚翅這類海鮮文化的印象。

※ 本文與《驚奇VR生態館》節目合作刊登,播出時間:公視頻道,每週六下午3點,更多節目請見官網公視+線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