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中,最重要的就是二氧化碳,而顯著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現代地球村成員該盡的責任。問題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源自能源消耗,而能源消耗直接影響經濟成長;也就是說,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就需抑制能源消耗,如此似乎會影響我國整體的經濟成長。
極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真的就會抑制我國經濟成長嗎?那麼,為了維持我國每年4%的經濟成長率,是否反而應該維持每年4%的二氧化碳排放成長率,而非抑制其排放?
抑制二氧化碳排放 有助輕鬆賺錢
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型態,可以「人均GDP愈高者,二氧化碳密集度也愈低」來描述;錢賺得愈多的國家,每賺一塊錢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是在減少!最簡單的說法就是:經濟成長持續,但是能源消耗成長卻愈來愈緩慢,呈現的是:「經濟成長率大於能源消耗成長率,且二者間差距愈來愈大。」很不可思議嗎?不,這是事實,並非是靠想像出來的理想。全世界在近十年內,表現得最好的就是英國與德國,二者已漸將綠色產業作為國家經濟動脈,而非是傳統高耗水與能源的產業。
1998年,筆者曾在中國時報撰文發表〈遵守氣候變化公約 經濟更能創造永續成長〉一文,即指出:「依循世界主要國家的經濟發展軌跡,最有效率的經濟成長模式乃是要倚賴能源使用效率的顯著提升與二氧化碳排放的顯著抑制」。所以,若能積極因應氣候變化公約,將更能永續創造經濟成長,而非是經濟衰退。而且,我國在1980~1997年間的經濟發展,就是遵循先進國家的成長模式進行著。
不過,我國自2000年後就不再遵循先進國家的成長模式,反而出現經濟成長率低於能源消耗成長率的情形。近幾年經濟成長漸趨穩定,所以若以過去6年的整體狀況來分析,經濟成長率僅略高於能源消耗成長率。但是,南韓、新加坡等國家,卻呈現能源消耗成長率遠低於經濟成長率的情形。簡單說:就是每賺一塊錢所耗的力氣,過去6年來我國並沒減少太多;而南韓、新加坡等,卻是愈來愈輕鬆。這在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原油每桶預期會達美金100元的時代,我國的經濟成長所需要付出的能源成本將愈來愈重,當然經濟成長也就愈來愈不樂觀。
因應時勢 台灣需加快產業調整
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積極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給了我國一次脫胎換骨的機會。不過,眼看目前政治人物只要權力不管民生的作法,應該是很難會有那一位有勇氣跳出來承諾:立法通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參與京都議定書下一輪談判,主動規劃減少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
我國的根本問題在於產業調整與經濟轉型,就是必須將高耗能、水與高排放二氧化碳的產業排除,而讓高效益、低排放的產業貢獻比率逐步提升。觀察全球最富有的瑞士、北歐三國,或是日本、英國等島國,當經濟成長達相當程度時,單位能源消耗所創造出的財富卻是逐年增加,關鍵就是培養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如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知識設計產業、國際金融服務業等,均屬低耗能但卻高產值的產業。所以政府最急迫的問題是產業調整,而非是能源供應調整。若不積極處裡,我國的經濟發展並不樂觀,當然更別說是因應京都議定書。
目前,政府與企業在打的如意算盤是: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與能源稅,如此表面上我國是在積極因應,但卻不主導根本的產業轉型問題;同時,因為在與大陸三不通之下,只會有高耗能、高排放產業根留臺灣,所以必須準備必要時大幅提高核能發電比例,以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這個作法根本就是將禍害遺留下一代,當能源成本太高以致經濟大崩壞時,臺灣經濟必將一蹶不起,不過只要不是發生在今日,作官的快樂作官,何必為下一代擔憂呢?至於企業,碳交易市場的建立,促成在大陸台商的減量成果又能轉賣給臺灣企業,一魚二吃,才是企業界與經濟專家們積極遊說溫室氣體減量法的原因。
有眼前沒有未來,只有權力沒有人民,就是我國為何近年不斷出現各式企業掏空事件的原因。若沒有官員的怠忽職守,就不會有民眾的違法亂紀。國家整體情勢實在不佳,人民必須用自己的手腳來改變命運,所以許多人與企業紛紛走避大陸、東南亞,特別是青年人,似乎都在國外找到更好的賺錢機會。如今,全球積極抑制二氧化碳排放,我國卻不思根本問題的改善,這將讓我國經濟發展更形弱勢,實令人擔憂。
別讓臺灣只會生產ipod
積極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京都議定書,是我國目前最佳的機會。或許汽油與電費會在短期內上漲,但在短痛後將會出現體質改善的健康產業架構,大家的收入就會更穩健成長,屆時能源消費占收入比率反會下降,這將讓我國的經濟真正永續。
正確的作法是:面對問題,訂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與減量時程,在總量管制的原則下,讓產業自由競爭與調整。除綠色產業外,政府應大幅減少補貼與稅付優惠的產業。如此,國光石化與台塑煉鋼的未來,將由產業間的良性競爭來決定,而非由政府協助供水、供土地與抑制電價等方式來促成。相對的,應鼓勵文化創意與知識設計產業,全力改善國內基礎設施與環境品質,讓有智慧與創意的年青人願意主動留下來,開創更多更新的產品。別讓臺灣只會生產ipod,卻無自己的品牌與創造新的事物。
鍵點仍是:若政治人物只談統獨,卻無法鬆綁,也即大幅自由化,讓政治對於各行各業的緊箍咒消失,則以上所言,將在國際強制要求我國進行溫室氣體大幅減量後才會發生,不過,必須先付出非常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