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實踐的自然農法 | 環境資訊中心
聰明綠生活

人人可實踐的自然農法

2007年11月09日
作者:黎旭瀛、陳惠雯(大屯溪自然農莊)

自家採種,除了讓自己吃得安心、維護這星球的物種多樣性,還能增加生活樂趣! 本文邀請大屯溪自然農莊黎旭瀛夫婦分享自家採種的原理

無農藥無肥料的自然農法

人人可實踐的自然農法 。圖片來源﹕黎旭瀛、陳惠雯追溯自然農法的源起,乃於70多年前,由日本人岡田茂吉氏所提倡。推出當時,稱之為「無肥料栽培」,但遵照岡田氏生前的理念-實行無肥料、無肥料栽培的自然農法的農民,在台灣還不多。

到我們農場的客人,時常提出:「無農藥是可以理解,但為何要無肥料呢?」「沒放肥料能種得出菜嗎?」「一直以這樣的方法種下去,土壤不會越來越瘦嗎?」之類的疑問。關於這一點,岡田氏曾說:「所有的生物都是藉著火、水、土這三要素所構成的」「土壤越清淨越有力量,不要把土以外的東西放進去」。因此,我們農場遵照此理論,六年多來,完全不使用任何農藥、化學肥料、有機肥料(動物糞便、微生物資材、廚餘堆肥等),栽培了稻米、蔬菜、水果、香草。

並沒有所謂不放農藥、肥料的話,收穫量就會年年遞減的情形,反而如岡田氏的論文所述那般,蔬菜不怕蟲害,稻子遇到颱風,不會遭受重大打擊。此外,吸收自然土壤力量的作物味道,除擁有真正的原味之外,還有自然的美味。就如同土雞與肉雞的差別吧!自然農法的理念,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藉著大自然本身擁有的力量,而達到健康的土,種出健康的蔬菜,而讓人得到健康。

種子有記憶 苗不再徒生

種子有記憶。圖為五月二十四日,來自香港的朋友們,種下了甜玉米。圖片來源﹕黎旭瀛、陳惠雯自然農法特別重視採集當地培育出來的種子。以我們農場來說,80%以上的作物種子,是靠自家採種而得來。種子逐年習慣這片土地,有些蔬菜味道變好、蟲害減少、收穫量隨之增加。

所有種子都保留著記憶。在怎樣的土地培育長大?是肥還是瘦?氣候如何?雨量多少?甚至也記憶著農夫的腳步聲也說不定!

那些記憶,讓植物早日習慣土地,也讓植物累積避開蟲害的抵抗力,以及努力紮根於大地,不要敗給颱風......等等。那樣的記憶,對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無形資產。

不過,由於大多數人不知其珍貴性,這些無形資產,正不知不覺喪失中,而且以世界性規模喪失中。

舉例來說,台灣在日本統治時代,稻子的品系,就有千種以上。平均一個村子,就有三個品系。隨著採種,而創造出適合當地的品種。

隨著機械化生產的普及,實際被栽培的品種,也只剩幾十種吧!因為在台灣,育苗和種植是分工的,一般農民不會育機械用盤苗,育苗交給種苗供應商,所以也不再需自家採種了。

因此,種苗商提供怎樣的苗,就種怎樣的品種,似乎農民也把選擇權拱手交給種苗場,而種苗場為了大量生產方便賣的秧苗,從育苗過程使用農藥、消毒藥以外,甚至過分密植,讓插秧機輕易可以抓到一撮十幾株秧苗。

以這種方式育出來的苗,很容易有徒長現象,且容易生病,並非健康的苗。所以之後的種植過程,就必須依賴更多的農藥、肥料來支撐。令人驚訝的是,連國內有機稻米的栽培,目前也還是使用一樣的秧苗。

提高自由度 再造米食文化

提高農人自由度 再造米食文化。圖片來源﹕黎旭瀛、陳惠雯

反觀日本,一般的種稻農家,大多自己留種、自己育苗。可隨著自己的需要,種植自己習慣的品種,或者種苗密度。如果是有機農家,亦可避開農藥使用。

以國內種苗場的播種密度來看,一片秧苗的種子使用量,約為300~400克之間,而日本的自然農法農家,則只播了40~60 克。秧苗的成長空間差距實在很大。

日本的前輩說,秧苗決定70%的成敗。為了培育健康的苗,從2002年開始,我們向附近有擔任過機械苗育苗工作的阿伯學習育苗,同時也挑戰降低種子數等繁瑣的步驟。經歷種種的失敗,總算在今年種出能在5葉成苗時,插秧也葉子不會變黃的健康秧苗。這對於有福壽螺的水田管理,也提高了管理的時間效率。

各式各樣的稻米種類,其實是反映了當地的飲食文化。如釀酒、米製糕點等。隨著種苗商業化,許多特有的飲食文化也逐漸消失。以前會種一小區糯米,以供應過年過節之所需。變成單一稻作生產後,農村也逐漸不再自己製作節慶米食(註),節也慢慢失去了其特有的文化色彩了。

維護基因多樣性

維護基因多樣性。圖片來源﹕黎旭瀛、陳惠雯蔬菜亦是以整年皆可栽培、販售少數的幾個品種為市場主流。飲食文化不再四季分明,許多自古由代代祖先所傳遞下來的當地品種,也面臨滅絕的邊緣。失去生物多樣性,或者說基因的多樣性,其實是讓那個物種降低對外在環境變化的抵抗性。

歷史上亦可見到深刻的例證。那即是兩百多年前,發生在北愛爾蘭的馬鈴薯事件。因為當地主食馬鈴薯的品種很少,在遭遇到病毒連續兩年的侵襲下,因為這些馬鈴薯對該病毒沒有抵抗力,而糧食不足,造成好幾萬人餓死,或移住異鄉。

現代農業正以世界性的規模,讓田間作物物種數急遽減少。雖然方便管理,但也讓人類暴露在更大的風險裡。有鑑於此,世界各地的民間育種家,也開始認真地建立種子銀行、種子交換組織,藉由民間運動,來對抗農業商業化所造成的衝擊。台灣在這方面,也陸續出現個人收藏家。如何將這些人串聯起來,讓這樣的力量、聲音被重視,似乎是這個曾被譽為福爾摩沙的美麗小島的當務之急啊!

編按:黎旭瀛夫婦表示大屯溪自然農莊每年至少舉辦2次自然農法種植課程,歡迎有心實踐的讀者報名參加。其他農莊的即時資訊都可以在其部落格<幸福農莊>獲得

圖片來源﹕黎旭瀛、陳惠雯

註: 2007年是大屯溪自然農莊豐收的第6年,黎旭瀛夫婦特邀好客樂團至田間開唱,以感謝土地並藉機宣導自然農法的理念。

【推薦講座】種自己吃的菜,如何從假日開始

主辦單位: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講師:林俊育(北社假日農夫講師、前產品部專員)
時間:11/14(三)14:00—16:00
地點:三重總社(三重市重新路五段408巷18號)
報名電話:02-2999-6122#123或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