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南方的山林裡,有一種神秘的動物,近20多年來沒有人見過牠,但是牠美麗的身影卻始終在人們的記憶中出沒,留下忽遠忽近的蹤跡。
巧妙身形,鑲嵌在古代玉飾
雲豹生存在台灣有多久的歷史,分布的範圍有多廣,現在的人不得而知。但是在考古挖掘出的證據中,有一種被稱為「人獸形玦」的玉飾,它是由兩個人以及一頭貓科動物所組成;追溯起來,這可能是台灣最早跟雲豹有關的文物。
考古學者在距今3千多年的卑南遺址中,發現陪葬的人獸形玦總共只有3件;在全世界的考古發掘中,這種人獸形玦也只有在台灣出現過。而人獸形玦上類似雲豹的圖騰,對於當時的卑南文化人究竟意味著什麼?仍然是一個難以回答的謎題,但是走訪南台灣的原住民部落,卻不難發現雲豹的痕跡。
南排灣族是階級分明的社會,而雲豹皮象徵著尊貴與地位,只有頭目與貴族階級才能擁有。在屏東來義鄉,有3戶人家仍然保有世代相傳的雲豹皮,南排灣族頭目高武安是其中之一。高武安說,他的祖父曾經在南大武山排灣族的傳統獵場獵過5隻雲豹,而僅存的這件雲豹皮衣超過百年的歷史,由2隻雲豹皮所合成;雖然毛皮已經脫落,但雲狀黑色的斑紋仍依稀可見。最珍貴的是頭目所戴的頭冠,還鑲著雲豹的下顎與牙齒,但是自從他有記憶以來,部落裡就再也沒有人獵過雲豹。南排灣族部落保存的雲豹皮衣與頭冠,如今成為雲豹曾經在這個島嶼生存過所留下的唯一「物證」。
目前在野外親眼見過雲豹的「人證」,大多是70歲以上的部落耆老。台東金崙部落的老人家說,雲豹只吃自己獵殺的動物,像是水鹿、山羌等等,吃飽就離開,不會回頭吃第2次,也不吃腐屍,因此牠獵食的範圍相當廣。這樣的說法印證了生態學者的看法:雲豹屬於「雨傘」物種,需要廣大的覓食空間以及足夠豐富的獵物才能存活。或許正因為如此,早在很久以前雲豹就十分罕見,而被人們神化了。
在不同的原住民部落,對於能不能獵殺雲豹也有不同的看法。以東排灣族人來說,雲豹是一種靈物,而不是狩獵的對象。如果有人不慎獵殺雲豹將會遭到天譴,並且為村莊帶來厄運。
對於魯凱族來說,雲豹更是族群精神的表徵。屏東霧台鄉舊好茶部落(魯凱語稱為「古茶布安」),又被稱為「雲豹的故鄉」。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魯凱族的祖先跟隨著雲豹的腳步,從遙遠的東海岸翻山越嶺,沿著太麻里溪而上,來到大武山的西側定居,這一群人被稱為雲豹的子民。
據傳說,魯凱族人從東部遷徙到舊好茶部落至少已有7百年的歷史,而魯凱族的祖先在傳說中雲豹停下腳步的地方立下了石柱,做為部落的發祥地。好茶文史工作者邱金仕表示,古時候好茶人絕對不去兩個地方打獵,一個是台地、一個是茶埔岩山附近的聖地巴魯古安,因為那是屬於雲豹的空間,不可以打擾牠。因為有這樣的禁忌,連帶使得其他動物能夠在那裡不斷繁衍。對於好茶人來說,敬畏雲豹是一種精神信仰,若誤殺雲豹將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導致自己的後代變成聾人或啞巴。
關於雲豹的種種傳說,使人們對這種神秘的動物充滿無限的遐想,也促使生態研究者不畏艱苦,上山尋覓雲豹的蹤影。3年前,屏科大的研究員姜博仁組成雲豹研究團隊,進入雙鬼湖及大武山自然保護區。這是近年來第一次有學術界針對雲豹進行有系統的科學調查。
3年來,姜博仁的團隊進入大武山自然保留區10餘次,架設了上百台的自動照相機,從霧頭山、茶埔岩山、北大武山、南大武山,一路追尋雲豹的蹤跡,曾拍攝到非常稀有的保育類動物黃喉貂,也經常在上山的途中與水鹿、山羌、 山羊、台灣獼猴打照面。3年過去,雲豹調查計劃即將劃下句點,但是始終沒有發現和雲豹有關的蛛絲馬跡。究竟,這種動物還存在嗎?